重庆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学校”)“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为目标,匹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统筹思政课专任教师和校内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合校内校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激发师生、校馆积极性和创造力,打造“舞台上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标志性成果。
自2016年起,学校坚持“大思政课”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实践教学中心,将分散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2018年7月24日,学校印发《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定课程2学分,48学时。自2017年5月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逐渐形成了以“红岩思政”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为重点和标志的六大教学模块。截至2024年7月,思政课实践教学连续举办10届“课赛融合”品牌教学展示活动。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2016年以来,学校党委提出要以“大思政”理念来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践行“大思政课”理念,通过开设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思政课各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会同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和团委等职能部门,凝聚起“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合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制定颁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持续开设以“红岩思政”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为重点和标志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
(二)精心组织“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打造“舞台上的思政课”。以第九届“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为例,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中心组织思政课专任教师,统筹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和团委等职能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联合重庆红岩革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我心中的红岩”为主题的“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48名教师指导98个教学班,共计5600余本科学生参与“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课赛融合”品牌教学通过班级初赛展示、全校半决赛和预决赛,最终推选《红岩星梦》《我在1949》《红岩!红岩!》《黎明之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提供作品)等10个优秀作品进入决赛暨展示汇报。
(三)构建校馆长效合作机制,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中心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先后与杨尚昆故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刘伯承同志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等红色场馆签订教学与研究合作协议,精心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三年来,学校组织大学生到红岩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参访和研学2700余人次,组织大学生通过微电影和舞台剧等形式,展示江竹筠、王朴、陈然等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和光辉形象的思政课作品60余个。30多个作品被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课堂教学,师生反馈教育教学效果良好。
(四)以“国情调研”教学模块为载体,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学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为依托,以“国情调研”教学模块为载体,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校团委、学工系统的思政教育主体,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师资”库,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指导教师队伍。2023年暑期,共计70余人次直接指导了100余支学生团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考察)调查、生活体验,并通过调查报告、资政服务、理论宣讲等形式展现“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在劳动和服务中了解社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锻炼实践创新能力。
二、成果成效
(一)教学内容优化集成,课程建设成绩斐然。匹配思政课理论教学需要,凸显“红岩思政”教学主题,逐渐凝聚起“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红色主题参访、国情调研等六个教学模块,打造“舞台上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 “教学品牌”系列。本课程2020年被认定为重庆市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02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块建设与改革》获评重庆市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并于2024年5月公开出版。
(二)协同育人落地落细,课程目标初步达成。以“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教学模块为主要载体,有效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工部、宣传部和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红色场馆协同实践育人格局,渐进达成如下课程教学目标: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三)社会影响力显著,优秀做法被市内外高校借鉴。从2017年5月第一届“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有人民网、华龙网等11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等20余所市内外高校来校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尤其是学校“课赛融合”品牌教学做法被交流高校充分肯定和借鉴。
三、经验启示
(一)把“大思政课”落实在“课”上。“大思政课”归根到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要在“课程—教学论”和“意识形态建设”有机统一的层面思考、谋划和推进。由此,重庆邮电大学以建设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为切入,以打造“红岩思政”课赛融合品牌为载体,创建实施“舞台上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始终注重“课”的建设,通过“红岩思政”课赛融合教学品牌的打造和培育,彰显“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实效。
(二)突出“红岩思政大课”建设。2022年7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颁布,为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方面,学校走在了全国前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于匹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凝聚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整合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凸显“传承红岩精神”主题的需要,学校最终确立起以“红岩思政”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国情调研”和“红色主题参访”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为此,我们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建设来设定“教学品牌”;统筹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和团委等职能部门,充分吸纳辅导员、团学工作干部来组建教学队伍;联动具有教育教学典型性的红色纪念馆(陈列馆)共育共用教育教学资源。
(三)坚持学生成长与认同教育有机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为此,我们设定的课程目标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我们以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红岩思政”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国情调研”“红色主题参访”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达成了学生成长和增强政治认同的目标。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