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五十祝寿活动盛况空前,在1941年那错综复杂的政局下,其背后的玄机耐人寻味。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1919年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回国。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0 年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抗战时期,在重庆战斗生活了7年,创作了《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解放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等。
1941年底,人才汇萃、群星闪耀的文化艺术界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场为中年文化人祝寿的活动,令世人瞩目、连连称奇。寿星就是时年虚岁50的郭沫若。
郭沫若生于1892年,他的50岁生日当是1942年。但中国人有按虚岁过生日的习惯,所以郭沫若的50大寿得以在1941年11月16日庆祝,并且搞得极其隆重。重庆、桂林、延安、香港乃至新加坡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集会,重庆的庆祝会有2000多人参加。
按常理说,过生日,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大事,但于国于民于社会来说,就只能算是小事一桩了。实际上,在百年近代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享有如此殊荣。一个人的小事为什么会成为一件社会大事呢?其背后有些什么玄机呢?
为郭沫若祝寿是周恩来的提议。早在一个多月前,周恩来就来到位于重庆天官府四号的郭沫若家,提出了庆祝郭沫若诞辰50周年和从事创作25周年的想法。郭沫若听后连忙说到:“我没有什么重大贡献,不必了吧!”周恩来却说:“为你做寿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斗争;为你举行从事创作25周年纪念又是一场重大的文化斗争。通过这次斗争,我们可以发动一切民主进步力量来冲破国民党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统治。”并当场指定阳翰笙负责,以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名义通电成都、昆明、桂林、延安、香港等地下党组织,让各地密切配合。
如此隆重地给郭沫若祝寿,在当时,的确是一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这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出现空前危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力量受到了国民党的极其严重的军事打击和政治压迫。在社会影响上,世人皆知郭沫若是一个亲共的文化名流,为郭沫若做寿,在政治上含有向国民党示威的意味,由于郭沫若不是公开的共产党员,国民党方面也不好公开反对,所以国民党宣传部长张道藩后来说,“他们算准了我会作为发起人第一个签字”。
重庆的各家报纸,早在郭沫若生日的前几天就披露了庆祝活动的消息,人们都在热切期待这场盛事的到来。十一月十六日早晨,《新华日报》首先揭开了庆祝活动的序幕——报纸头版刊载了周恩来的专文《我要说的话》,第三、四版出了《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周年特刊》,载有董必武、邓颖超、潘梓年、沈钧儒、沈尹默以及苏联大使潘友新等人的贺诗或贺词。《中央日报》、《大公报》、《新民报》、《新蜀报》、《华商报》、《解放日报》等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批报刊,也纷纷刊发贺文、贺诗、贺电、贺辞,不少报刊特辟专号或特辑,发表各类文章以示祝贺。
当天下午,中苏文化协会举行茶话会,热烈祝贺郭沫若50寿辰。会场内外陈列着各界人士包括国民党政要送来的寿联、贺诗和立轴。此外,大楼“文化之家”的檐前还高挂着一枝五尺多长、碗口般粗的毛笔,笔杆上嵌有“以清妖孽”四个大字。这是日本反战运动领导人鹿地亘和一批青年人合送的寿礼,吸引了众多宾客的注意。这里辟有三间专室,展览着寿星郭沫若25年来从事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心血结晶,有各种专著和译本,也有手稿,总共80多种,约两千余万字。同时展室还陈列了他各个时期的工作、生活照片。在纪念茶话会上,冯玉祥、沈钧儒、周恩来、张道藩、张申府、黄炎培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发言,盛赞郭沫若辉煌的人生历程和研究业绩。
在此基础上,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也都举行了庆祝活动。延安文艺界在文化俱乐部隆重集会,桂林文化界举行了纪念茶会和祝寿晚会,香港文化界近百人集会庆祝,新加坡文化界也发起大型聚餐会。这次祝寿活动,一直持续到12 月才宣告结束。
全国文艺界大张旗鼓地为郭沫若过50岁生日,成为当年轰动全国的一件文化盛事,这也是周恩来在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民主力量的猖狂进攻而下出的一着反击的“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