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秋红岩 > 正文
重庆文物工作这十年:砥砺奋进 守正创新 重庆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发展跃上新台阶
2022-11-01徐秀丽

重庆,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2.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8.2万件国有可移动文物。从距今约204万年的巫山龙骨坡遗址起,重要历史时期、反映不同层面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类文物齐备。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历史遗珍和红色遗迹遗物星罗棋布,无声胜有声,深情讲述着重庆故事,永续着千年文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指引下,重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担当作为,踔厉奋发,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压实文物保护责任,深入拓展文物工作格局,全面推进新时代重庆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高度重视、凝聚共识

文物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市第六次党代会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作出整体谋划,将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纳入全市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安排部署。

这十年,重庆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实施方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等11份专门政策文件。颁布《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市政协每年专题视察协商文物工作,市级有关部门强化统筹协作、政策供给,全市所有区县党委政府将文物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和考核,文物保护志愿者、社会组织不断壮大。由国家文物局与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文物映耀百年征程”——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主场城市活动在重庆成功举办,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话题传播量超3亿次。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广受关注,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热情持续高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

全面普查、精细管理

文物基础工作持续夯实

这十年,重庆加强资源管理和普查,摸清文物家底。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整理,以及革命文物、石窟寺、三峡文物、抗战文物、开放历史文化资源、工业遗产、乡村文化遗产等专项调查,全市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6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64处,公布两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3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年来分别增长220%、20.8%。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目前全市可移动文物148.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2万件,十年来分别增长95%、44.8%。全市博物馆藏品总量9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31134件/套,十年来分别增长22%、10.8%。

系统保护、齐抓共管

革命文物焕发新的光彩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

这十年,重庆下大力气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出台加强红色资源、革命文物高质量保护利用等政策文件,部署33处区县级以下革命文物保护任务,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全面摸清417处革命文物资源底数,发布重庆革命文物名录,出台《重庆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重庆红岩革命旧址保护区管理办法》,公布新一批革命文物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区县纳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完成保护展示后对外开放

八路军办事处

红岩文化公园-红岩村

红岩革命文物承载的红岩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红色三岩”保护提升一体推进,完成31处红岩旧址保护展示并对外开放。出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保护规划》,实施文物保护、纪念馆建设、文旅开发等项目43个。完成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的60个革命文物保护项目,王朴烈士旧居、蜀都中学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得到较好保护展示。运用革命旧址打造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40个,红岩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入选中央国家机关党校首批党性教育基地,创新打造的“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特色党史课赴全国各地演出415场,红岩故事宣讲团荣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

应保尽保、修旧如旧

文物保护状况显著改善

这十年,重庆统筹整合中央、市级财政投入,实施革命文物、三峡文物、石窟寺、大遗址、巴渝古建筑等1300余个文物保护项目,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良好,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明显改善。

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保护规划》。完成三峡历史文化资源“起底式”调查,全市有三峡文物1.5万处,出土文物18.03万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104个。出台《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三峡出土文物三年修复行动计划》,累计实施云阳彭氏宗祠、奉节白帝城等三峡文物保护项目966个,建成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龙头的三峡博物馆群,启动1.2万件三峡出土文物修复工作,三峡文物标本库房和三峡文物修复中心建成投用,万州天生城、奉节白帝城、云阳磐石城、两江新区多功城等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群建设步伐加快。以“绣花”功夫推进“两江四岸”文物保护,完成通远门、东水门等古城墙保护展示,十八梯、金刚碑、龙门浩等传统风貌街区对外开放,加强驻渝外国机构旧址保护利用,让城市更具人文范、书香味、烟火气。


鸟形尊(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 战国)

石窟寺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摸清716处石窟寺资源,川渝石窟寺遗址公园建设纳入国家规划部署。出台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历时8年完成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开创了我国大型贴金彩绘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先河,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实施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本体修复等20余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为我国南方地区石窟寺保护修缮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出版《大足石刻全集》,填补了我国大型石窟系列考古报告空白。扎实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监测工作,2017年至2019年大足石刻监测年度报告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优秀监测年度报告”。坚持不懈推进钓鱼城遗址和白鹤梁题刻申遗,钓鱼城遗址进入国家“十四五”申遗重点培育项目。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考古研究成果丰硕

这十年,重庆考古工作体系基本建立,累计完成考古项目391项,累计出土文物2.2万件/套,在基本建设考古中抢救保护大批文物。巫山大溪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渝中老鼓楼衙署遗址、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涪陵小田溪遗址、江津石佛寺遗址、九龙坡冬笋坝遗址、奉节白帝城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丰都犀牛洞旧石器遗址再现了三峡腹地史前人类活动的历史印迹。全市考古领队数量增至27人。建成开放全国首个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考古标本陈列馆、重庆故事馆和考古书院“三馆一院”研学基地。


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衙署建筑布局

全市考古工作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平台,建成了包含动物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金属文物保护实验室等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的重大项目,已实施重点项目6项。巴文化考古综合研究同步开展。赴俄罗斯开展中俄联合考古,重庆考古走出国门。

量质并举、提质增效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这十年,重庆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126家,增加59家。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有24家、增长118%,区县博物馆覆盖率达95%,基本形成以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组成的博物馆体系,基本构建起历史、革命、抗战、工业、自然五大博物馆群。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22个,修复文物8946件/套,开展涉案文物鉴定289次、鉴定涉案物品4727件。

重庆博物馆新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区县公共博物馆建设持续发力,利用文保单位建成开放的区县博物馆呈“井喷”态势,北碚区“百馆之城”、渝中区“母城记忆”发展迅速,南岸、南川等区县博物馆综合性场馆建设基本完成。地区之间博物馆的发展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达100%,年均推出主题鲜明的精品展览210多个,年均开展流动博物馆巡展活动530余场次,年均接待观众人次逐年上升,达到3300万人次以上、增长120%,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满足群众足不出户逛博物馆需求,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全面推进,文物保护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文物进出境展览亮点纷呈。

深化改革、探索突破

文物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这十年,重庆文物保护“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全国首个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建成使用,三峡博物馆入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西南地区首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三峡博物馆在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专利7项,完成文物保护专用设备熏蒸器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一批文物保护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重庆市委编办出台加强区县文物管理机构编制、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等政策文件,从市级文博单位到区县文物部门、文博单位,机构编制和队伍建设大幅增强,全市各类文物机构十年增长85%,各区县文物局挂牌全覆盖,文物人才体系不断健全。大足石刻研究院升格为市属副厅级事业单位,市属文物考古机构增加事业编制63个,其中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更名为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增加事业编制28名。

这十年,重庆加大文博人才培养力度。6人入选“重庆英才计划”文博领域名家名师库,引进一批文博领域博士、硕士研究生。修订文物博物专业职称申报条件,指导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新开设文物相关专业,三峡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的中高级专业岗位高于全市同类单位15个百分点。全市涌现出全国“扎根基层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的基层党员代表、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先进典型,广大文物工作者展现出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符合重庆实际的文物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域文物影响整体评价试点,配合市级建设战略,建立起区县首席文物专家制度。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重庆管理处挂牌成立。深化文物工程“放管服”改革,将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和考古许可纳入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审批时间由20个工作日缩减为6个工作日。

严格监管、亮剑执法

文物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这十年,重庆坚持将文物安全放在首位,重庆市政府建立起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的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实施意见、文物安全检查督察办法等政策文件,重大文物违法犯罪案件纳入区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指标管理。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县政府履行文物保护责任检查评估,文物安全巡查督察、文物领域检察公益诉讼等机制更加完善。


重庆市文物安全巡查督察系统

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大检查、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等专项检查工作,及时督促整改安全隐患。开展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专项督察、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和革命文物专项检查,督促整改文物安全隐患、私人产权革命文物保存状况较差等44个问题。全市文物安全管理依托文旅广电云平台,建成集文物资源库、巡查检查、远程监管、督察督办、统计分析等一体的重庆市文物安全巡查督察系统,初步形成了文物安全业务与科技融合、数据与决策融合、管理与服务融合、机制与效能融合的“四位一体”新格局。

作者:徐秀丽

责任编辑:杨亚鹏


打印复制链接
重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19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渝ICP备0600506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