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人默默付出自己的力量。两万多名长江师范学院人亦如此,在防疫中积极贡献绵薄之力,用爱构筑防线、温暖人心。
该校绿色智慧环境学院2019届毕业生余坤自发为一线抗疫工作者捐赠物资,除了口罩等医用物品,他还捐赠了红心蜜柚12000多斤、七彩山鸡鸡蛋500枚,并带领所在村的村民共同捐赠1000多斤水果。家住重庆市开州区的余坤,目前担任开州区某村委干部,在了解到开州区一线抗疫工作者的需求后,余坤便自发准备抗疫物资,他说:“想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余坤通过外国友人购买了口罩,发动村民们收集村内盛产的金翠李橙子,并把自己的创业品牌“七彩山鸡”鸡蛋作为食用物资捐赠。“七彩山鸡”正是他在长师就读期间创立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
在收集整理好物资后,余坤联系到开州区一线抗疫点的各个执勤人员,询问了相关的捐赠方式。在清点好捐赠物资后,余坤便驱车前往各捐赠点,分别捐赠给了开州区中医院、开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州区竹溪镇人民政府、开州区交警执法部门等防疫工作点。在无私捐赠的事迹被报道后,这位朴实的校友通过网络告诉我们:“只要能对抗击疫情有帮助,作为党员的我就应当去奉献一份力量。”
“我是党员我先上,这不是一句口号,关键时刻我们义不容辞。”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陈磊的“抗疫表白”。今年1月底,陈磊老师回到老家宁夏回族自治区探亲,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他选择留在家乡投身抗击疫情第一线,“因为老家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劳动力比较少,所以我得站出来,我不希望疫情蔓延到家乡。”
陈磊没有选择“体面”的任务,而是主动请缨担任“劝返员”,他认为这个工作虽然不起眼,风险特别大,但是把好了“关口”,才能有效防范病毒入侵。拉起警戒线、仔细询问、检测人员体温、做好排查登记……这些工作,陈磊忙乎了近一个月。他每天戴着口罩坚守在村子路口,一呆就是一整天,陈磊说:“天黑了才能放心换岗,就怕外来人员不检查、不登记就跑回村子。”
因为干燥的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陈磊的皮肤被晒得很黑,嘴唇也因为长时间缺水而皴裂,他解释道:“戴着口罩不能喝水,加上流动车辆和人员比较多,休息的时间比较少。”最让他觉得辛苦的就是“劝返”,有些村民请来外地亲友串门,进不了村子就会抱怨、甚至撒泼,陈磊只能耐着性子解释,最长的一次解释工作花了一个小时,“把我都快说崩溃了,喉咙感觉都快烧起来了。”陈磊哭笑不得地回忆。
除了严格做好把关进出的工作,陈磊还利用自己所学的新媒体专业,通过网络向村民们宣传、普及防疫知识,生动的视频、简单的文字、形象的图片总能让乡亲们很快掌握知识、了解疫情。更难能可贵的是,陈磊了解到村里有些低保户在疫情中断了收入来源,他及时向村委会反馈了情况,并自掏腰包为他们送去了生活物资,还为其他疫情防控人员送去了水、方便面、牛奶等物品。陈磊表示:“这些都算不上什么,那些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激励着我,我是党员,我愿意为国家和家乡奋斗。”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张浪加入了当地“青年突击队”,担任家乡黔江区正阳街道的抗疫志愿者。2月7日,张浪看到所在的社区正招收防疫志愿者,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经过几天的严格培训,便正式投入到志愿活动中。
张浪的工作就是对所在社区达到复工条件的企业进行检查,察看员工是否佩戴口罩、工作区域是否消毒、员工每天体温是否检查记录,在防疫点义务测量体温等。志愿者的工作不轻松,张浪在上午9点开始执勤,下班时间一般比较晚。他每天需要坐巡逻车对复工企业进行两次检查,或者在防疫点检测体温,午餐就是自备的泡面或牛奶面包。“疫情当前,虽然我只是学生,但我想为国家做贡献,每个人都出一份力,那一切都会好起来。”
财经学院2019级学生钱逸雯来自浙江嘉兴,居住地有大量武汉返乡人员和武汉籍人口。因为当地接触湖北疫区人口较多,工作人员需要走家串户摸查登记,排查工作量较大,于是钱逸雯自愿报名参与了社区志愿活动。她每天主要负责测量、登记进出小区人员的体温,登记各个家庭的情况、监督被隔离的家庭。在钱逸雯的动员下,她的家人全都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活动,甚至连住在农村的爷爷也报名参加了疫情防治工作,祖孙三代一同参与到抗“疫”前线。“多难兴邦,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相信胜利的曙光一定就会来临。”钱逸雯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