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政研究 > 正文
重大主题教育嵌入思政课程的核心向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例
2025-04-07黄伟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修订原则”部分,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些规定在整体上明确了不同课程内容所担负的重大主题教育任务,为重大主题教育与具体学科课程内容相结合提供了基本思路。重大主题教育是国家事权,涉及党的领导、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概括社会发展的经验,蕴含治国理政的原则战略,传承历史文化的基因,充盈人类的实践智慧和育人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新时代所面临的文化建设难题、文化建设挑战之中,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认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新的理论形态,具有严密而开放的逻辑体系。本文试图从中遴选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内容,探索一种整体性嵌入模式,通过主动性模式的重构和内在机制的融入,探寻与培育时代新人目标相契合的核心向度和逻辑理路。

一、系统向度:从散点植入转化为统筹推进

重大主题教育嵌入课程的内容繁多,常见于德育实践活动中,有时成为一种公开课的装扮元素,尚未形成实践层面整体的、系统的框架图谱。这种散点式、片断式的德育渗透,明显带有“插入”“植入”“嫁接”的痕迹,往往导致重大主题教育过程与课程教学过程之间的隔离,难以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这里采用嵌入的方式,不同于“加”“掺”“塞”“植”“放”,不是机械、刻板地套入。将重大主题教育嵌入思政课程,所嵌入的要素,不是改变原有的课程内容系统,不是肢解原有课程的基本结构,不是作为附加的单独课程,而是要更好地提升教学系统的功能,充分释放思政课程在培育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潜力。体系化是科学理论的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理论成熟、内涵丰富的文化建设纲领。文化思想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支撑、紧密联系,既有结构的严密性,也有内容的一致性,是不断展开、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在嵌入课程中,与思政课程内容本身一样,不能消解和肢解其整体性,否则会影响其内涵的准确传输和融会贯通。

有序统筹推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依据课程标准学段内容层级水平的要求,梳理、提取出符合本学段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并分类凝炼出相应的子主题,要逐册逐篇地探寻子主题与思政课程教材的“衔接点”,绘制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图谱,做到统筹安排、分类糅合,形成一种在特定主题中的整体关系框架,克服简单重复交叉等问题。其二,将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和重大主题教育、教材内容的“序”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重大主题教育的应有价值,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因而,在每一个子主题之下,要梳理出学生的认知经验、知识结构、关键能力、可生发的课程核心素养,将重大主题教育与学生经验、核心素养之间创建“路线式”联,形成整体性的、可操作的教学图谱,让内容素养化、简约化,做到整体关联、持续发展和差序互补。其三,确定科学的程序和步骤,统筹考虑重大主题教育在不同学段教材中的落实,注意把握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递进性、层次性,做到衔接顺畅且无重复交叉,确保重大主题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确保重大主题教育始终紧扣总体要求、始终贯彻核心思想。例如,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看,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部分有机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板块中的全部条目,在其他板块的相关条目中也均可有序嵌入。对这些内容条目的处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经验的整合,要防止嵌入的突兀、机械。

二、内容向度:将核心要义转化为学科观念

学生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面临着学业过重、课程繁杂的问题。重大主题教育如果一哄而上,一味做加法,极可能引发课程拥挤、课时不够,导致与“双减政策”的背离。因而,必须加强对重大主题教育核心要义的梳理和统整,摒弃将所有内容面面俱到地载入课程教学的简单做法。核心要义是思想理论的总纲和精髓。重大主题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党和国家对这一主题内容的基本主张、原则立场、战略方法等,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是最本质、最根本、最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对诸多事实经验的抽象和概述,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存在、发展、变化的哲学判断,蕴含着深刻的学理、哲理、政理,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战略性、思想性。这些重大主题教育的核心要义与课程内容、学生认知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疏离感,难以直接进入学生的头脑、扎根学生的心灵,这需要进行学科化、生本化的转化与改造。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战略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组成部分,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问题导向,以坚持“两个结合”为方法和遵循,强调对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双重坚守。它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阐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本质和建设规律,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创新理论和实践导向。这些核心要义需要与学科本质、学科内容对接,并转化为根植于学生内心的学科观念。学科观念是本学科特有的、总括性的见解、主张和思想,是从知识背后揭示、升华的价值判断、行为准则、人生指南,或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当学生将学科观念内化后,就会形成解决问题的持久能力,实现对事实性知识的超越和关键能力的迁移。

在具体的转化过程中应把握几个指向。一是转化为课程性质和理念指引下的学科观念。思政课程有着特有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需从学科本质特征出发,提炼出特定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本质特征。二是转化为彰显育人价值的学科观念。就是将核心要义中的道德、法律、制度、方略等表述为一定的思想认识,转化为人的心理、品格和规范,并用观念的形态呈现出来。从核心要义中提炼对思政课程的总体性认识,总结出学科思想,帮助学生形成学科价值判断,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时,为引导学生把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核心要义,呈现了历史虚无主义在扰乱社会公众的历史认知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具体实例,设计任务:有人认为,我们持有的价值观应该更加多元、开放、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请你用一段话予以反驳。引导学生建构“多元,是统一共识中的多元;开放,是文明互鉴中的开放;自由,是宪法法律范围的自由”的学科观念。这一设计将重大主题教育的核心要义嵌入具体的情境任务中,指引学生按图索骥,让学生理解建构主流价值观的必要性。

三、语境向度:将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学生话语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民族立魂的极端重要的工作。一个国家要走向强大,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话语体系承载着一种确定性的文化意识,共同的话语体系使我们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的重要标志。重大主题教育呈现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特征,阐释了党的创新理论和坚持的根本立场、思想体系,国家主导的价值取向、知识信仰、意识形态逻辑,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形成的自洽性学术话语体系,展现着理论逻辑和理论魅力,体现着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这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是对“国之大者”“世之大势”的凝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尚有一定的距离,应转换为可信又可爱的内容。转化时必须遵循思政育人规律,既要保持其原汁原味、本真要义,又要增强其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融洽性、贯通性。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不断筑牢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特征,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确保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底色与人民立场、民族特性与世界眼光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的特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总体性理论观点与实践遵循。

要让意识形态话语最终嵌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就需要对重大主题教育中的政治话语进行转化。一要探明应倡导什么价值、传授什么内容和建设什么体系,解决学生学什么、信什么的问题,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把国家发展的预期目标转化为每个学生的人生成长目标,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文化人格和民族性格的人,呈现出超越知识的文化追求,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采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心灵的生本化话语表达,促使主流意识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可理解、可接受的亲切话语是对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的转述、转译,增强了叙事效能,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时,重点探析了“为什么要将不同的价值观凝聚起来”这一议题,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共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设计了以下情境任务:2024年8月3日,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两名中国运动员胜利会师。你当时如果观看了比赛,大部分观众支持了谁?呈现部分观众“喝倒彩”“甚至做出侮辱性动作”;企业清理违规内容;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发表诋毁相关运动员和教练员言论的贺某某;国家体育总局把整治“饭圈”乱象纳入体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范畴的材料。探讨:你认为上述机关、企业、个人秉持的价值观一样吗?依循是什么?哪些是你支持的?通过探讨,得出“每个主体的价值观不一样,就难以形成精神上的凝聚力,行动上的执行力”的学生话语。

四、方法向度:将理论主题转化为成长议题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民族立魂的极端重理论主题是重大主题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解答的根本性问题。理论主题统摄着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原则、目标、任务、战略布局、方法路径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重大主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国家存续、制度运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重大主题教育的相关内容进入学生头脑必须要有现实的通道和进路,将重大主题教育转化为“课程化”学习的过程,将国家立场转化为学生成长议题,与国家同步、与世界协调,养成时代新人的社会化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我们感”和共同体意识。成长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下青年所面临的重大人生课题。具有鲜活的思想性,关涉价值冲突、价值选择、价值建构,关乎文化认同、社会归属。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蕴含复杂构造的学习情境、高阶思维的学习任务,蕴含表征核心素养的关键行为等。具有指引性,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探索、探讨,能够让学生明确政治方向、塑造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引领学生发展的“明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来源于时代问题,是对其中关键问题的关切与提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回应,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本规律的探索,是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谋划。需要将这一理论主题转化为学生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转化为学生的成长议题。

在将理论主题转化为学生成长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审视理论主题的相关内容对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发展性价值,做好筛选、甄别,选择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社会情感、理想信念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审核学生的认知困惑、认知图式、价值倾向,将筛选的理论主题之下的内容凝练为成长议题,促进个体体验、经验向社会情感、社会观念转化。例如,在教学七下新教材第七课第一框“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时,设计了以下议题:1. 我们崇尚的中华人文精神是什么?2. 我们崇尚的中华人文精神在哪里?3. 为什么要将中华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标识?“中华”二字能丢弃吗?4. 因时代变迁,有人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显得不合时宜了,我们还需要守旧吗?议题一引导学生意识到中华人文精神不是虚幻的,是实实在在的。议题二让学生体悟到不仅我们崇尚的历史伟人、民族脊梁的身上具有人文精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也洋溢着人文精神。议题三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标识。议题四让学生坚定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体悟到它是一种永续传承的基因。

五、空间向度:将学理逻辑转化为学科实践

每一个重大主题教育的内容都呈现出自洽和严密的学理逻辑,这些体系化、结构化的表达在面对生活逻辑、实践逻辑时无法形成直接的对应关系,可能无法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必须依据真实的生活化问题对重大主题教育的学理逻辑进行重构,形成新的问题“序”。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了清晰的辩证逻辑关系,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有着强大的真理性和学理性,表现在政治背景、生成逻辑、现实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实践创新要素向度上的一脉相承,表现在体与用、知论与行论、宏观与微观、守正与创新、历史性与时代性、胸怀天下与文明互鉴、民族文化的特殊规律与人类文明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如何将重大主题教育转化为学生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图式,可以学科实践承载其内涵和要义,发挥其价值引导功能,经由学生自身的实践逐步涵养、内化其精神内核,辩证分析文化发展现象,提高文化思辨能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核心素养只有在知行的交互运行中才能被学生逐渐习得、内化。学科实践是指透析学科本质与价值意蕴的典型性学习活动,是指向真实的探究型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是以学科专家思考与行动的逻辑为参考,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复杂学习情境和高阶思维参与为基本特征,指向学科问题解决的多维实践学习活动。学科实践的根本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独特经验和学科视角。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形态或完整的学习事件,打破了原来静态的学理逻辑和惰性的知识体系,让重大主题教育的内容成为过有意义人生的指针。

在转化过程中,应回答几个问题:一是学科实践的主题从何而来。应从重大主题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学生需求等维度,探寻交叉点和共性元素,从中凝聚升华出学科实践的主题。二是学科实践中学习样态的核心表征是什么。学科实践中的学习绝不是组织学生对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的记背,而是要通过复杂性事件所构造的综合性情境任务,引领学生以具身参与的状态沉浸到学习当中,实现情感体验升华;引导学生在价值辨识与建构中优化认知结构,生成观念脉络;引用模型建构、证据推理等思维方法促进高阶思维发展。而重大主题教育的内容则成为完成任务、表征行为的工具。三是学科实践的学习边界如何扩展。应秉持“无处不在”的课程教学资源观。学科实践通过拓展空间边界、延伸学习领域的方式,开发场馆课程、社区课程等,利用其丰富的课程资源、专业的服务人员、多样的教学环境、共享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课程开发的创新。

质言之,宣传党的思想、党的纲领、党的政策历来是思政课的基本职能。重大主题教育绝不是课程体系中可有可无的配角与边角,其承载着国家、社会与人共同发展的愿景体系,其实质在于充盈课程的道德性,释放政治认同、价值规约、文化涵养等功能,实现国家意志导向的课程育人范式的深度转型。重大主题教育嵌入思政课程不是学科原有课程与重大主题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学以成人为根本旨趣的解构、再构与统整,为学生提供一种意义性、社会性的育德经验,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迭代,以回应时代之需。其运行机理是在课程系统的构筑与运行中,将外在于学生的符号系统转化、内化为学生社会化人格形成中可建构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习近平文化思想嵌入课程的要旨在于价值观育人,要将其要义、贡献、价值进行论证、揭示、诠释,用可普遍迁移的学科理解、育人话语、成长议题、学科实践传递理性抽象的逻辑概念,将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活化、融化为学生内源自生的力量,从而筑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培育拥有深厚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

来源:高校思政研究

打印复制链接
重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19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渝ICP备0600506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