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在青海考察时也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与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上好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
强化思政课程内容建设。思政课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系统全面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是完善教学目标。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课教学核心目标,作为教学大纲重要内容,成为思政课教学的规定动作,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五个认同”贯穿思政课教学各个环节,增强教师在课程设计、课堂讲授、课后反馈过程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优化课程设置。要充分利用现有思政课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应结合实际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门课程、成立专门教研室,提升教育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丰富教学内容。要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渊源、生动实践、深远影响等,深度设计开发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时事政治材料、鲜活案例素材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吸引力、说服力。
强化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有整体思维和宏观视野,注重破解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在用好思政课程主渠道的基础上,突出课程思政这个重要抓手,推动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一是整合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增强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把专业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专业课等课程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贯通融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青年学生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家国情怀。二是创新教学方式。要善于运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方式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充分利用AI、AR、VR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虚拟仿真教学,把民族发展历史、民族团结案例、民族文化风俗等教育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增强参与感现场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加强师资建设。整合全校师资力量,打造以思政课教师为基础,以党政干部、辅导员为骨干,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育人团队,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内容开发和课堂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协同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要善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进一步拓宽教学场域。一是丰富第二课堂。要把第二课堂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结合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节、民族团结进步演讲、各民族师生座谈交流等校园文化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感知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二是深化社会实践。用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组织青年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夯实信仰之基、激发使命担当。三是拓展志愿服务。支持鼓励学生投身校内外志愿服务,积极参加结对帮扶,到边疆民族地区“三支一扶”等,让青年学生亲身参与经历民族地区建设发展,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接受更加生动的教育,使“五个认同”根植于心。
作者:李坤,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来源:重庆学校思政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