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原创性贡献、方法性创新和反思性创新三个方面。
回应现实关照,作出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毛泽东也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和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会引发人类文化的嬗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明间的相互依存度与关联性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价值共享与文明互鉴。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在实现中国话语独特性方面的作用与价值日渐凸显,实现精神世界的内在变革迫切成为中国发展的逻辑主线。“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展现文化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文化在经济、政治发展格局中的价值排序发生历史性变革,为马克思文化理论创新提供新空间。
面对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在相互交往扩大的历史趋势中实现本民族文明赓续发展的世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总书记主张明确适合本民族文明发展的目标,传承与发展本土文明的特色与价值,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民族文明、彰显本民族特色,加快实现传统文明的现代化转换。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提出一系列如“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现从无到有的原创性贡献,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推进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开拓理论创新增长点,实现方法性创新
方法性创新是理论创新的结构性表现。“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供新范式,而且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新格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具体实际出发,从现实问题、从时代需求出发,基于客观规律得出科学认识,“第一个结合”正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探索得出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深化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第二个结合”既是“第一个结合”指引实践延伸和拓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步的过程。
“两个结合”揭示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进行创新发展,在结合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质,以此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时代难题。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动中国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用大量具体实践行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正是通过“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相互滋养、共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文化内涵。
审视思考现有理论,形成反思性创新
反思性创新主要是基于现实诉求对现有理论进行的再审视与再思考,从而推动理论体系实现拓展和超越。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文化思想反思性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明确以价值维度作为评判中华优秀文化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些可借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时空、超历史、超经验的一般性价值与普遍性意义,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从而成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要确保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内核在代际传承中的同一性和延续性。例如“治国平天下”的爱国情怀、“仁者爱人”的互助精神、“恭家和睦”的家庭观念、“有耻且格”的道德要求等,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二是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适应和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必然要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文化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化表达方式,与当代中国相适应,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徐晓美 阿迪拉·依斯马义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