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建设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与关键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对思政课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思政课制度建设地位持续巩固,思政课制度体系基本构建,思政课制度执行不断强化,思政课制度效能显著提升。五年间,思政课制度建设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制度建设的方向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坚持制度制定和执行两手抓,维护制度建设的严肃性;注重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彰显制度建设的创新性。展望未来,思政课制度建设应继续强化组织领导机制,科学规划制度设计和安排;优化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制度效能正向叠加;完善制度执行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制度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加强和改进,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与主要任务,指出了思政课建设中存在“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1]等关键问题,为新时代思政课制度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遵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政课建设放在首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工作,推动思政课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总结五年来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制度成果和经验,明确未来思政课制度建设的努力方向,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对于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代思政课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而有效有力的制度保障是思政课功能实现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五年来的持续努力,思政课制度建设跃上新台阶,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并朝着深化拓展的方向持续推进。
1. 高度重视:思政课制度建设地位持续巩固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书·壹言》)2019年3月18日,党中央专门召开以思政课建设为主题的高规格会议,把思政课制度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明确了思政课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制度问题。此后,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4]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为全方位推进思政课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营造了抓好思政课制度建设的浓厚氛围,凸显了思政课制度建设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的制度意识普遍提高,制度尊崇意识、制度执行意识和制度维护意识显著增强,守制度、用制度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思政课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明显提升,思政课制度建设的威望逐步树立。
2. 建章立制:思政课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制度和文件,为思政课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思政课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特别是思政课制度体系不够完备,制约了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突出思政课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以系统思维推动思政课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发展,完善了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操作细则,且涵盖思政课建设的教材体系、科研教学、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领域,建构了思政课建设“四梁八柱”的制度格局,开创了思政课制度建设的新局面。比如,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等多项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再如,围绕思政课诸多要素与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制度安排。在推动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方面,颁布《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首次对各学段、各学科领域的教材建设作出系统设计,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准确、全面地融入思政课教材;在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方面,除了在纲领性文件中明确要求深化教学管理创新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等外,还专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政策性文件,为加强思政课内涵建设,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制度支撑。
3. 贯彻落实:思政课制度执行效力不断强化
在制度建设中,科学立规、有规可依是基础,有规必依、执规必严是关键。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狠抓落实,多次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大中小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抓好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思政课制度落地见效,“制度悬空”、“执行宽松软”等问题大为改善,制度执行力显著增强。一是思政课制度执行的推动力显著增强。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强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守好责任田”,明确了执规责任,量化了责任内容,将执规的责任具体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身上,保证了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负责落实。一旦制度执行不力,追责就切实落到具体的责任主体身上,这有力地督促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以及职能部门人员履职执规责任。二是思政课制度执行的权威性显著增强。体系化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基本形成,能够做到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督促检查、考核评价和问责追究,问题反馈更为及时有效,检查结果更加公开透明;细化了各类奖惩措施,提高了制度执行者违规处罚的成本,起到“多警示”与“常激励”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制度落实。三是思政课制度执行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制度落实及监督过程中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党的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对育人职责有正确认知,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落实思政课制度规范。
4. 务实管用:思政课制度效能显著提升
五年来,思政课制度建设创新发展,不仅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更是狠抓落实,充分发挥了制度的功能和制度建设的作用,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书写了思政课制度建设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一是推动思政课教材建设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发布和落实,促进了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向思政课教材体系的转化;《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所提出的完善思政课教材建设机制,优化教材内容,实现螺旋上升的要求,增强了思政课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使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特色更加鲜明。二是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所提出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等教学理念,展现出鲜明的新时代特质,推动了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促使思政课教学方法不断优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情景体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思政课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为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助力培养业务能力强、育人水平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扩充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强化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更为全面地从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职责与要求、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方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在这些制度的推进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层次结构更为科学,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社会需要和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新时代思政课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思政课制度建设迈出坚定步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思政课制度建设更是步入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思政课制度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展示着这五年思政课制度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为我们持续推动思政课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制度建设的方向性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我们的全部事业都植根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对制度建设的领导,内在包含于党的全面领导体系之中。”[6]五年来,思政课制度建设之所以成效显著,根本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党的领导为思政课制度建设提供根本的组织保障和方向指引,思政课制度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有序地进行。
“在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党的领导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有序发展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政治基石。”[7]思政课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等特性,一旦确定下来,一定时期内必然对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和全局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材、教学、教师、课堂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外部联系非常多样,每一个要素本身也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思政课建设必须树立系统观念,坚持以系统思维考量,把握思政课的基本要素和环节,处理好思政课整体建设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的关系,使这一系统处在最优的状态,发挥最佳的功能效益。而与之密切关联的思政课制度制定、颁布、执行和落实也牵涉到思政课建设的各要素各方面各环节,若脱离党的领导,必然难以把准正确方向。五年来思政课制度建设的卓越成就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牢牢把握住思政课制度建设的政治方向,有效破除各种制度障碍,全面提升思政课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2.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内在联系及规律。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作为集价值性与知识性于一身、集传授知识和塑造信仰于一体的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理念、教学实施等既受到一般教育教学规律的影响,也受其自身特殊规律的支配,它的运行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实际效果往往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8]从规律出发、按规律办事是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思政课制度建设的宝贵经验。
新时代以来,在思政课制度建设的历程中切实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切实遵循思政课教学内在规律,教育部等十部门制定《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创新了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切实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切实遵循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提出“六要”要求,激发了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9]思政课制度建设必须努力认清并切实尊重规律,既不能违背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也要注意到思政课的特殊性,既不能将思政课视为“纯粹的”知识教育,也不能过分放大它的工具性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思政课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才能构建兼具科学性与针对性的思政课制度,否则所制定的制度就会脱离实际,对思政课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削弱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3. 坚持制度制定、执行两手抓,维护制度建设的严肃性
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果制度政策只停留在纸上而没有落地指导实践,那么,再多再好的制度政策也形同虚设。思政课制度是否得到执行以及执行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制度所承载任务能否落实、责任能否履行和目标能否实现,本质上决定了思政课建设的效果和质量的高低。只有不断提升思政课制度的执行力,推动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质量才能真正有所保障。比较而言,制度执行是制度顺畅运行和切实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更为重要,也更为关键。
五年来,我们党不仅高度重视思政课制度的制定,确保制度的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同时着力提高思政课制度的执行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狠抓制度落实,切实保证制度在思政课建设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思政课制度意图被执行者主观解释或规避等问题。实践证明,正是我们把思政课制度执行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部署贯彻到底,才充分激发了思政课制度的效能优势,推动取得思政课建设的重大历史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10]在思政课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让制度“好起来”和执行“实起来”相得益彰,才能彰显制度的严肃性,维护制度的权威性,确保制度管用见效。
4. 注重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彰显制度建设的创新性
新时代思政课制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才能达到制度建设的目的。当前,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也要根据这些变化改革创新。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的制度政策,或停留在对原有制度政策的小修小补,显然无助于一些新问题的破解。新时代思政课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既要培根固本,又要积极探索,不断制定新规定,运用新举措,努力适应思政课建设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11]
在思政课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过程中,无论情势如何变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改变,一些被实践检验证明的有效原则和内容,如“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好建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和思政课教学科研的坚强阵地”,“深化教学管理创新,着力强化思政课关键地位”,“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着力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合力”等,也应在新的思政课制度中得以保留。与此同时,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课题对思政课制度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思政课制度体系,在创新中使思政课制度释放出更大的效能,切实解决阻滞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三、新时代思政课制度建设的未来指向
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思政课制度建设走过了五年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更需要深入理解思政课制度建设的时代意义,在强化组织领导机制、优化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制度执行机制上集中发力,以制度优势切实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成效。
1. 强化组织领导机制,科学规划制度设计和安排
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为思政课制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前,思政课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思政课建设的持续推进,有的制度政策缺少统筹谋划、长远规划,有的则内容过于抽象笼统,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和整体部署思政课制度建设。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深刻的论述和丰富的内涵为新时代思政课制度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回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政课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才能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通过自上而下的统筹布局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推动各方面理念一致、功能协调、资源共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断优化思政课制度的顶层设计,构建起思政课建设的总体性方案和纲领性制度,对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内容、载体、方法等予以规范;充分整合和调动各种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地方、基层单位思政课建设工作的指导。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思政课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统筹好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明确制度落实措施和推进步骤,在考虑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资源差异性的基础上,推进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制定出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相符合的思政课建设具体方案,明确思政课建设的“时间表”、“任务书”与“路线图”;各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和校长要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领导本单位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行政部门应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确保思政课建设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思政课制度建设主体多样,层次复杂,相关主体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还需做好配合、协调、衔接工作,彼此呼应,有序开展工作,避免出现机构重叠、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九龙治水、沟通协调困难等问题。
2. 优化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制度效能正向叠加
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新的时代境遇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系统思维,将坚持系统思维作为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思政课制度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体系,不仅制度内部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还与外部其他制度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运用系统思维指导思政课制度建设有其客观必然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思政课发展的制度文件,也下发了不少指导意见,但还有一些制度文件具有孤立性、临时性,缺乏与其他制度的协同联动,影响思政课制度体系整体效益的发挥。
对此,我们要建立思政课制度建设的协同联动机制,既要完善思政课制度本身的体系建构,也要优化思政课制度体系与其他社会体系的关系,形成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思政课制度体系,增强制度合力。首先,统筹思政课制度体系的整体布局。在设计思政课制度时,要站在整体角度对制度主体、制度对象、制度内容及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推动思政课制度体系整体配套、全面覆盖。其次,优化思政课新旧制度的衔接机制。思政课制度建设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新旧制度顺利衔接,平稳过渡,避免出现制度“断层”现象,促进思政课制度的有效贯彻和实施。再次,完善各层次、多领域的思政课制度配合机制。思政课制度是复合体而不是单一体,不同的层级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的制度单元之间也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理顺思政课制度关系,使不同层次的制度体系相互配合,不同制度单元有效协调,推动制度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的制度结构,避免制度之间产生冲突或不适应现象。最后,建立思政课制度融合机制。思政课制度体系与高等教育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推进思政课制度创新发展要将其置于高等教育环境、外部社会环境的宏阔视域来看,充分考虑思政课制度体系与社会各领域的协调融合关系,使其跟随宏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
3. 完善制度执行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五年来,随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思政课制度建设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制度化成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思政课制度执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稻草人”困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制度的自由裁量空间较大,贯彻落实不够到位,制度执行缺少规范化和科学化,影响了思政课制度效能的发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制度执行的体制机制,以高质量的制度体系、高水平的制度执行队伍、优良的制度执行环境、严格的制度执行约束机制,把思政课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成效。首先,提高思政课制度质量,确保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良法才能善治,“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2]要按照科学、规范、严谨的工作程序,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开展制度建设工作,使思政课制度既有实质性要求,又有程序性规范,构建好操作、可执行、有效果的高质量制度体系,持续做好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严防制度漏洞。其次,提升制度执行主体的思想认识与综合素养,切实增强制度执行能力。不仅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具有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更要把思政课制度执行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重要内容,促使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依照制度规范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再次,改善制度执行环境,塑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13]思政课制度执行理念要想深入人心,离不开文化氛围这一“软环境”的熏陶和培育。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树立法律权威,强化公民的法律信仰,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构建依法办事、自觉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健全制度执行保障机制,打出制度执行监督组合拳。把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特别是纪检监察监督、群众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监督合力,改进巡视巡察方法,做到检查有记录、追责有根据、问责有效力、结果有通报,让制度执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加锋利,以严肃问责的高压态势倒逼思政课制度有效落实。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思政课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党中央和教育部推出一系列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大举措,推动思政课制度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成就,也为我们继续推进思政课制度创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政课制度建设要“重整行装再出发”,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继往开来,以制度化赋能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5][1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6]郑敬斌.党领导制度建设中彰显的卓越成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22.
[7]宇文利.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1-492.
[11]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J].求是,2019(23).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译者:何兆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0.
(作者:郑敬斌)
来源:高校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