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政研究 > 正文
思政头条丨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综述
2023-03-0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得以快速发展。到2021年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总量已达1440余家,其中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队伍的排头兵、领头雁,发挥着“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梳理和总结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对于在新征程上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高校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其所属的二级学科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类论文的刊发量持续走高,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持续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的功用也日益得到彰显。接下来需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后备人才培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学理性等方面不断加强,通过建设一批能够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的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点带面地推动全局协同共进。

  2015年7月,《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从“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谋划落实“建强独立二级机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任务,提出要“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科学规范建设。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同年9月,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目标,并细化为具体行动指南。经过审慎评选和综合考量,中宣部分三批先后评选出37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中,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有9家,第二批12家,第三批16家,逐渐形成梯次结构合理、发展动能强劲、引领效应显著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格局。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从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学实效、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加强研究宣传、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6个维度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和要求,并关涉如何改进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的补强和完善。同时,该意见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思路:一是提升质量,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优做强,发挥排头兵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帮扶力度,辐射带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协同发展;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健全动态进出机制;四是推动形成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推进的局面,为新时代新征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坚强阵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示范辐射高地,着力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立起了标杆。

  一是领衔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在2017年宣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及A的11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均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多家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规范和完善二级学科设置,凝练专业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实学科支撑。

  二是为各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作出示范。三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在中宣部指导下研制形成学院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在明确学科使命、凝练学科方向、改进培养方案、优化课题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等方面,作出了先期探索。在实践中,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围绕“两个大局”,锚定党和国家战略亟需,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研究,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性、整体性、创新性、可持续性,提升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培养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三是带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同向共进。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学科联动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同时注重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引领作用。201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围绕党史党建领域的重大历史问题、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出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丛书”等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

  四是积极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育教学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遴选参加思政课教材的编写修订与审议审阅工作,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普遍先行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先期积累了多方面的教学经验,为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此门课程进行了前期探索和必要准备。

  五是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水平。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化学理化的学科使命,以有组织的科研促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据统计,在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项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类获得一等奖11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21项,获奖单位仍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居多。

  六是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方面作出贡献。为拓宽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视野,同时为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搭建平台,推进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交流,北京大学主办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武汉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品牌。

  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长期以来,国内除少数高校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等)、科学社会主义(山东大学等)本科专业外,只有作为二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缺乏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点录取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全国先行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年4月,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增加专门用于相关高校,尤其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教学。

  八是在社会服务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设立41个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并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推动建设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打造和推广思政课“金课”,充分发挥思政课优质师资与课堂的辐射效应。同时,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广泛开展各类理论宣讲,并适时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建议。此外,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建成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为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建构完善和国际传播作出贡献。

  九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作出探索。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育人成效为核心标准,持续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符合思政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形成专业思政课教师选聘、引进、晋升的绿色通道制度。同时,部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建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机制,以促进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循序渐进及跨学段统筹,并充分发掘和利用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设研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及教育平台。此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推动建立学术支持体系,举办多个学术论坛,创办一批学术期刊,树立了良好口碑。

(三)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历经多年发展,学科规模逐渐拓展,高质量科研成果大量产出,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探索出可资借鉴和推广的宝贵经验。

  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治院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根本体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守马克思主义主阵地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建强建优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先是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引领和思想指引,压紧压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和校长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党的领导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中发挥全面作用。其次是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选优配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提高学院治理水平,把党的领导贯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确保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落实落细落小。再次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普及宣传,增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资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高地。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业是办好思政课,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应关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持之以恒强化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材,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并开设相关课程,完备课程体系,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应切实关注思政课教育受众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规范组织教学,引入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范式,高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推动和引导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创新思政课堂的表现形式。同时,深化实践教学,丰富授课载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旗舰领航的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所及时回应时代之问,展开科学研究,更好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程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一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实现政治引导与学理分析的两相结合。二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三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四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五是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反对照本宣科。六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七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式教育。八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坚持系统谋划,促进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学生培养和教师发展相辅相成、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并举。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就的取得,与党和国家,中宣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顶层设计和各级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各高校的细化落实密不可分,接续推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强建优,一体推进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展,仍要遵循这一经验,并加大对基础较为薄弱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力度,实现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互促共行、同舟共济。在微观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还需妥善处理几对重要关系。一是实现理论研究和思政教育“两条腿走路”,让学术研究成为思政课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坚实支撑,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二是推动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打造师生互促、教研相长、提质增效的良性机制。三是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优化学科建设的制度环境,推动构建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


打印复制链接
重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19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渝ICP备0600506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