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仅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升级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和格局。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点,打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
善用“大思政课”建好“大课堂”是前提一是推进思政课堂改革。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是打开新时代思政课的“新方式”。
二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队伍树立好自觉融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育人意识,把握好专业课堂教学的融入时机提升育人综合能力,承担好专业课程建设“主战场”中各环节的育人责任,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新视角”。
三是链接社会大课堂。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统筹管理社会大课堂建设过程,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将地域特色资源融入课题,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是引导青年学生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的“新合力”。
善用“大思政课”搭建“大平台”是基础一是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坚持“开门办思政”,谋划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实际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开展实地现场教学,充分运用党史馆、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景式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让学生成为“大思政课”的讲述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在“大思政课”中用信仰之力、理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二是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在传统课堂改革创新基础上,抢占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教育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力。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并推广使用。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数据的积极作用,彰显教育数字化的巨大优势,整合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动能,实现理念共享、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三是探索教学科研融合。推动科教融合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深度发展,依托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开展融合研究,聚焦“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发展路径、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等领域,聚合高校内外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拓展“大思政课”内涵和外延,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教师科教融合发展体系,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先导力量。
善用“大思政课”建好“大师资”是关键一是坚持“六要”标准配足建强。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坚持师资培养、理论阐释、教学研究系统实施,深刻理解“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在探索“大思政课”建设路径上下功夫,坚持以“六要”标准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以及教育育人等核心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二是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把握“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着力点,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让理论更“接地气”,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既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又成为涵养德行的“人师”,练成“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青春活力。
善用大思政课
拓展“大格局”是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各学段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贯穿、守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运行和保障机制等,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政府统筹、坚持协同共育、坚持问题导向,凝聚多方力量,协同激发外部及内生动力,统筹推进师生互动、家校社协同、线上线下融合,打造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专项课题(ZJXF2022266)、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zkzy2021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