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2025年秋季学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的通知》(渝教办〔2025〕558号)等文件精神,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紧扣2025年秋季学期学生心理状态特点,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全面筑牢学生心理安全防线。
一、强化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夯实成长基础
(一)推进课程思政融合,构建心理育人新格局
学校紧抓“开学第一课”与新生入学适应等关键环节,在开学首周面向2025级全体新生举办《珍爱生命 呵护成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全面开设32学时、2学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构建“理论讲授+团体辅导+实践体验”三维教学模式,涵盖认知调节、情绪管理、生命教育等八大模块,实现心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课程积极融入积极心理学典型案例,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心理+思政”融合专题,推动心理育人内涵深化。
(二)深化文化浸润行动,营造阳光心理氛围
结合世界预防自杀日(9月10日),学校策划开展“心门轻轻扣,暖言缓缓流”主题心理文化活动,设置“心灵氧吧”倾诉墙、“微笑打卡”互动点、“珍爱生命承诺签名”等环节,以沉浸式体验吸引280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创新融合心理知识竞答与艺术表达形式,将心理危机预防理念转化为可感知、易参与的行动载体。常态化开展朋辈“轻咨询”服务,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


(三)健全家校协同机制,凝聚心理育人合力
以“开学第一课”为起点,协同各二级学院构建家校联动育人机制,通过案例解析、互动体验等方式,帮助家长与新生共同应对从适应期到成长期的心理过渡,累计覆盖5700余人次。辅导员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推送亲子关系指导类内容,学校心理中心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个性化支持方案,家校共育成效逐步显现。

二、完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提升识别精准度
(一)优化心理测评工具,增强筛查科学性
升级“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全校学生心理测评全覆盖。平台内置心理危机识别算法与预警系统,可自动生成个体心理画像与群体心理趋势报告。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测评1.5万人次,预警准确率显著提升。
(二)实施重点人群动态管理,筑牢防护网络
构建“学院—教师—班级—宿舍”四级排查机制,对心理测评异常、家庭发生变故、学业困难等九类重点学生建立“一人一档”,配备“心理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心理委员”四级帮扶团队。针对高风险学生制定“一生一策”干预方案,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医疗转介等方式实现闭环管理。

三、推进分类分级干预,提升服务针对性
(一)开展年级差异化筛查,实现精准摸排
结合各年级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差异化筛查工具:大一侧重适应能力,大二聚焦情绪管理,大三关注生涯规划。截至9月下旬,全校共筛查出需进一步关心关爱的学生五百余人,筛查精准度较往年显著提高。
(二)加强特殊群体专业支持,巩固复学成效
建立休学学生“心理复学档案”,实施“3+1”跟踪机制(3个月家庭观察+1个月返校适应),通过辅导员家访、线上督导、同伴陪伴等方式降低复学失败风险。开展“心灵重启”适应性团体辅导,运用正念减压、时间管理等手段帮助学生重建学习节奏,本学期复学学生心理稳定率超90%。

(三)打造朋辈帮扶品牌,拓展服务覆盖面
升级“萤火虫计划2.0”,构建“培训—实践—督导—认证”全流程培养体系,培训50名学生骨干开展“心理沙龙”“朋辈轻咨询”等服务。成立“心媒体”工作室,秋季学期发布原创推文9篇,阅读量超5000次;推行“心理委员驻班制”,设立班级“阳光心使”,通过月度评比激发积极性,朋辈力量已成为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优化心理育人机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化预防干预能力,拓展“五育并举”载体,广泛开展体育、美育、劳动实践与班团建设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来源:重庆学校思政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