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联播 > 正文
重庆理工大学:红岩精神舞台化教育的四维创新实践
2025-05-16胡剑 蹇福阔

在巴渝大地这片浸润英雄血脉的热土上,重庆理工大学以艺术创作回应时代命题,将红岩精神熔铸成可触可感的舞台叙事,构建起“实理、实景、实悟、实为”四维贯通的思政教育新范式。这种以戏剧艺术重构红色基因的创新实践,不仅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空间局限,更在精神共振中实现了革命文化向青年话语的当代转译。

实理:历史真实的戏剧转码

红岩精神的舞台转化,始于对历史本真的理论深耕。红岩思政情景式教学理论体系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叙事学、话语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理念,构建起一个科学系统的指导框架,通过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形成对红岩思政情景式教学的科学指导,以此指导红岩思政情景式教学。

红岩精神的戏剧化呈现,本质上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重庆理工大学的教学团队深谙“史实为经,美学为纬”的创作法则,话剧《红色的岩》以校友余祖胜为故事原型,展现了革命先烈投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事业至上的生死观,也彰显了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将舞台变为讲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艺术的呈现方式,为青年学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16B81

《红色的岩》剧照

实景:时空折叠的沉浸场域

当传统课堂的边界被戏剧空间消解,教育便获得了多维度的展开可能。重庆理工大学打造的“红岩剧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构建起动态的时空折叠系统,创造了多维教育空间。

这种沉浸式场域的关键在于“观演关系”的重构。红岩精神的剧本式呈现,通过将涉及的知识点融入到沉浸式课堂的剧本中,让学生参与沉浸式课堂的设计、参与剧本的创作,带着学生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将整个教室设计成为情景体验场,教师带领学生穿越回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角色置身于学生之中,让学生不自觉成为了群演。通过把学生从一个看客变为剧中人,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增强代入感,提升学生的专注度和亲身体验感。

实悟:身心同构的体认美学

通过红岩精神剧本演出的动态体悟,在理论的行动场域与精神的外化表现中进行融合式体悟。教师是沉浸式课堂的灵魂人物,是总编剧、总导演和主演,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执行者。通过剧中的言、剧中的行、剧中的创,达到对红岩思政教学感悟的三维化呈现。即讲述化指引,通过剧中人的话语、叙事设定引导学生对红岩精神的话语认同;导演化掌控,通过表演者的行为、所为设计引导学生对红岩精神的行为认同;编剧化布局,通过受教者的思考、创作引导学生对红岩思政的精神认同。

红岩思政教育的突破性在于创造了“体认式学习”的新范式。教学团队设计的“角色浸入系统”颇具匠心。每个参与者需同时承担“演员-观众-评论者”三重身份:在演绎交通员角色时体验地下工作的紧张感,在观看同伴表演时记录情感共鸣点,在集体评议环节进行思政元素解构。这种多重视角的交替切换,使红岩精神实现了从平面概念认知到立体化生命体验的认知跃迁。

E6AD8

《红色的岩》剧照

实为:知行合一的行动诗学

戏剧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精神能量的现实转化。通过红岩精神教育效能的实践产出,在后续的红岩精神践行活动中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能力与实际效能。传统思政课堂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存在分别安排、分别完成、分别评价等现象,即传统思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在时空上、融合上、运用上上存在一定的障碍。重庆理工大学将课堂搬至舞台,视集中“创-讲-做-评”为一体的讲坛为课堂,课程的教学既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实践的操练,破除了传统思政课堂的实践障碍。

其次,通过依托“红芯青年讲习社”“红心宣讲团”等红岩思政宣讲社团、实践团体,不断把“讲”的概念进行深化和拓展,将课堂、讲坛、舞台的实践效果向更广阔的天地衍生,通过“演”来丰富“讲”,通过“演”来升华“讲”,通过“练”来完成“践行”。

这种从“戏剧行动”到“社会实践”的转化机制,形成独特的涟漪效应。红岩思政的系列情景化作品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展开,通过实理实现红岩精神理论体系的系统构建,以此指导红岩思政情景式教学;通过实景进行红岩精神经典情景的舞台铺设,以此为载体进行红岩思政理论体系的剧本式呈现;通过实悟达到红岩精神剧本演出的动态体悟,在理论的行动场域与精神的外化表现中进行融合式体悟;通过实为实现红岩精神教育效能的实践产出,在后续的红岩精神践行活动中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能力与实际效能。

1AF72

《红色的岩》剧照

在这场教育革新中,重庆理工大学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审美教育资源,开创了“戏剧思政”的中国化实践范式。“四实”融合的教学体系如同精密的戏剧引擎,驱动着红岩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从舞台意象升华为现实行动。现今,以围绕红岩思政情景式教学形成了理论课堂、红岩剧目、红岩歌曲、红岩思政新媒体作品、红岩志士诗集、红岩思政纪录片在内的体系化、立体化作品,教育成效明显,教学效果显著。当00后大学生在聚光灯下喊出“用我辈青春,铸中华脊梁”的誓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范式的一次成功突围。这种将思政课转化为“行走的史诗”的探索,为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实践样本。

明显,教学效果显著。当00后大学生在聚光灯下喊出“用我辈青春,铸中华脊梁”的誓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范式的一次成功突围。这种将思政课转化为“行走的史诗”的探索,为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实践样本。

来源:光明网



打印复制链接
重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19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渝ICP备0600506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