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士继书香农场内,一片生机盎然。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百余名学子化身“现代药农”,在学院新建的“神农百草园”中挥锹铲土、播种育苗。这片土地不仅是中草药种植的实践基地,更成为劳动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生动课堂。
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重庆理工大学坚持“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社会延展作用,精心打造集食堂、宿舍、实践农场于一体的“实践课堂”育人矩阵,创新构建“后勤服务+思政教育”浸润式育人生态,让思政的种子在烟火气中悄然生长。
幕后到台前
烟火气里炼出四个育人“大招”
高校后勤部门常被视为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幕后保障”,而重庆理工大学却将其转化为育人“前线”。学校将基建后勤工作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育人”因子,通过实施精神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劳动育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后勤育人特色品牌活动。
以“一日炊事员”活动为例,学生们通过食材采购、菜品烹制、窗口服务的全流程体验,将责任意识与节俭美德融入劳动教育。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审计学专业的学生王馨玥在活动中从手忙脚乱到独当一面,当听到同学夸赞她做的糕点“比店里还软糯”时,她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活动结束后,更有理工科学生运用数据建模分析食堂高峰期的客流规律,这份“课后作业”被后勤部门采纳用于优化排班,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奔赴”。

“一日炊事员”实践活动烹饪现场
重庆理工大学基建后勤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后勤工作不仅是保障,更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四位一体”育人体系的实施让服务场景成为思政教育的延伸课堂。“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强化育人意识、丰富育人路径、提升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后勤育人作用,推动基建后勤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高质量打造样板高校提供有力支撑。”
“动手做”到“用心悟”
后勤育人探索“新路径”
如何在提供保障和服务的过程中,开发后勤育人新模式?学校通过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把育人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
在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的士继书香农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本科生张智鑫的“碳纤维改造竹架计划”,让传统农具焕发科技之光。“传统竹架承重不足,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30%,还能循环使用!”他翻开“农耕日志”,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与手绘设计图相映成趣。

同学们在士继书香农场除草、松土
学校食堂则化身文化传承的窗口,“咬春赏趣,情韵糕香”活动中,学生们亲手制作青团、丝娃娃、桂花糕、驴打滚等春日特色美食,在民俗体验中领悟文化传承。据统计,学校已举办“情暖冬至,厨韵飘香”“粽叶飘香端午情,趣耍龙舟庆端阳”等主题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十余场,吸引近千名学生参与体验。

冬至日,学生们在食堂师傅的指导下包饺子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党建和学科品牌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思政课与劳动实践的融合,努力打造“思政+劳动实践”协同育人新模式。
据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学院计划与后勤部门进一步加强协同,通过构建劳动实践特色数据库、创作劳动实践直播和短视频,探索“数字思政+劳动实践”的多模态融合,旨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目标。他表示:“我们也希望把这种多模态融合方式向中小学辐射推广,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新的途径。”
拓展立体化育人空间
一景一物皆是教科书
为充分发挥高校后勤在校园管理、日常服务、环境美化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学校精心构建起立体化育人空间。
漫步校园,“三亭一廊”“校友林”“书香林”“红梅林”“兵工广场”等文化景观星罗棋布,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的印记镌刻于一砖一瓦。学校通过打造“一轴、两翼、多点”的校园景观体系,将育人理念融入校园的一景一物,形成点线面结合、人事物融汇、精气神凝聚的文化空间。

“红梅林”文化景观
“我们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美化,塑造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基建后勤处有关负责人解释道。
此外,后勤部门的暖心服务同样传递着育人温度:“惠民暖心服务岗”“窗口服务示范岗”等流动在校园每个角落,物业“帮帮摊”前学生排起长队,衣物缝补、物品修理、眼镜清洗的贴心服务让管理有了人情味。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构建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服务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向精神培育深度转化。”
从“服务者”到“育人者”,重庆理工大学以“后勤+思政”的创新实践,让思政教育扎根生活土壤,在烟火气中滋养青年学子的价值观。这种融合育人实践不仅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触人心,也为高校“三全育人”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路径。
来源:重庆科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