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思政育人载体,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于4月27日在重庆大剧院举办“颂重庆城市精神”专场音乐会。这场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是学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生动实践,通过艺术创作与城市精神的双向赋能,实现了培根铸魂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美育人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协同育人理念指引下,学校以“颂重庆城市精神”为主题,以“坚韧”“忠勇”“开放”“争先”为四个篇章。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师生原创诗朗诵《重庆城市精神赞》,以铿锵韵律诠释精神密码;文思隆教授改编混声合唱的《船工号子》与《太阳出来喜洋洋》,将巴渝儿女战天斗地的精神基因注入现代音乐血脉。当《红梅赞》的旋律在剧场回荡,革命先烈江竹筠“三九严寒何所惧”的忠贞气节,已然转化为青年学子“丹心向阳开”的价值追求,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岩精神,以红岩精神铸时代新人。
守正创新
实践育人彰显担当
学校始终将艺术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年教师段婧原创谱曲《重庆歌》,歌词来自古重庆十七座老城门“九开八闭”的民间歌谣,将这一歌谣重新进行合唱的创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培育文化自信;何泽生教授改编的《重庆得行》以“合唱+说唱”的创新形式,让00后学子在艺术创作中读懂山火中的“摩托骑士”精神。正如学生王万举所言:“‘忠勇’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新时代青年到党和人民需要处‘作战’的行动指南。”这种将城市精神转化为育人资源的创新实践,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德艺双馨
育人成果遍地芬芳
在“知行合一”育人理念培育下,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音乐学院师生近年在省部级专业赛事中斩获百余奖项,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现代川剧《江姐·绣红旗》更成为中国戏曲文化周的亮丽名片。此次与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知名院校同台献艺,既展现了学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丰硕成果,更通过校际联动构建起思政教育共同体。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在观看演出时指出:“这种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的探索,为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作为2025年重庆大剧院大学生艺术节的重要单元,此次活动不仅搭建起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的立交桥,更以文化浸润的方式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将继续深化“艺术+思政”育人模式,让青年学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在讴歌时代精神中筑牢信仰之基,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来源:重庆外语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