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4月1日,重庆市綦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工作会暨“思政+美育”教师教研会在綦江区通惠小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四川美术学院、课堂内外智慧美育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市教委、市教科院、四川美术学院、区教委及全区大中小学的300余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思政+美育”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聚焦融合创新,共启“思政+美育”新篇章
会议以“红色铸魂 美育润心”为主题,通过理论研讨、案例分享、课程展示、专家点评等形式,系统探索新时代“思政+美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范式。綦江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蒲德莉主持会议,綦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长科、市教委宣教处处长李林齐、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韦嘉等领导分别致辞,强调要立足新时代深刻认识思政课的地位作用,围绕培育重庆市“红岩思政”思政教育品牌,以思政为魂、以美育为媒,构建贯穿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
綦江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项目,以“思政+美育”为品牌特色,綦江区委领导、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科院、四川美术学院领导为共同体成员单位授牌,这标志着綦江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此次工作会上,重庆市教科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杨昌义以《提升思政引领力:基于大思政课建设的五重课堂教学逻辑》为题做了主旨报告,系统阐释思政课改革的逻辑框架;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土生则深入剖析了重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为后续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解丹副教授以《“艺术”+思政:刀木铸魂——主题版画在课程建设中的美育价值》为例,展现了艺术创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凤英书记则通过《“思政”+艺术:形神兼备——主题展览在课程建设中的德育价值》,生动诠释了艺术载体对思政育人的赋能作用。
随后,在王凤英书记的导览下,各位老师参观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典画作,沉浸式感受“思政+艺术”的完美结合。

深耕实践教研,共探协同育人新模式
下午的议程聚焦教学实践,綦江区教育工委委员刘谦主持教研活动。首先,四川美术学院毛小扬副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为示范课例,结合艺术案例解析理论内涵。
随后,来自古南中学的万彩琴老师与营盘山小学的罗婷老师分别展示了《红味綦江 美育食光——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两堂特色课例,将地方红色文化、非遗艺术融入思政课堂,获得四川美术学院专家团队的一致认可。

会议总结环节,原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现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益指出,此次会议是綦江区推动“大思政”与“大美育”协同育人的重要里程碑,未来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努力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教育强区,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本次会议通过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为重庆市“思政+美育”一体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綦江区、四川美术学院、课堂内外智慧美育研究院将继续按照市教委政策要求,持续构建平台、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思政+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师资培训工作,为綦江区建设新时代教育融合示范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