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馆内,几缕阳光透过窗格投下斑驳光影,一群学生围坐在展台前,神情专注,讲解员娓娓道来。通过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和陈列的实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光,领略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体会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作为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试点建设共同体,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双轮驱动、融合联动、共建共享、内外协同、统筹兼顾”为理念,围绕教学体系构建、集体备课改革、实践教学创新、资源生态打造、数字思政赋能,推动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的资源融合等全面构建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不断强化“电力+”特色,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学校正在大力建设“校史”“专业”“旧址”“云上”和“一线”五大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效应不断显现。

据介绍,在“校史”基地的建设中,该校依托校史馆资源,打造电力发展史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在这里,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直观地了解新中国电力发展史及重庆电力成长史,使课堂学习与实地感受融为一体。

“我们的专业基地则是以骨干专业为依托创建的电力教育(应用)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已接待全市中小学学生4000余人。”学校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电力设备的参观和操作、电力工程的模拟实践、电力生产过程的实地考察,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电力工业的魅力,深入了解电力工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特点,还能丰富对电力教育、电力工业文化、电力应用成果的了解。

据了解,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将重庆发电厂旧址打造成电力工业生产实践教育教学基地,每年接待学生超2000人。聚焦这座新中国成立后西南首座自动化火力发电厂,经过深入研究整理,提取出大量教育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视角。而在“云上”基地方面,学校携手一批高校、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等,集成海量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成功构建以“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集散中心)”为核心的云上电力实践教育教学基地,通过共享资源、经验和成果,不断推动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走深走实。

此外,学校依托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基层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结合思政课教学实际需要,共建一批教研学“一线”基地,不断拓宽思政课教学场景。截至目前,先后在北碚、潼南、四川安岳、重庆建川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杨闇公杨尚昆旧居陈列馆等地共建5个企业实践教学基地,4个事业实践教学基地,4个基层实践教学基地,聘请基地思政课兼职教师29人。
“思政课是实践‘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动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提升了课程的实效性与吸引力,还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接受全方位教育的新阵地。”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