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联播 > 正文
重庆三峡医专突出“四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21-04-08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以“强基础、强支撑、强结构、强堡垒”为抓手,着力提升心理育人水平,扎实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一是健全“五项机制”强基础。提供制度保障,出台《关于“25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意见》,支撑人文校园和学校文化建设,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工作。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为支撑点,建立“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模式。构建心理健康“家校院班”四级体系,畅通“最先一公里”,预防和缓解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妥善处理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困惑,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心理健康朋辈互助机制,实行“学生-寝室长-心理委员”三级网格化工作模式,每月开展“心情温度计”,通过学生心理自测、寝室长收集整理、心理委员汇报情况、辅导员研判处置等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实行分类施策机制,根据学生群体特点,提供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特殊群体学生分类干预服务,针对专升本、家庭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探索具有学校特色“德心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是打造“三个平台”强支撑。构筑心理咨询场所,投入专项资金建设700㎡的工作场地,着力打造“杏林心语”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建成心理宣泄室、沙盘室、生物反馈治疗室等12个功能室和1个心理文化长廊,配备智能击打呐喊宣泄系统、VR虚拟仿真设备、团体生物反馈治疗仪等软硬件设备,承担学生心理普查测评、危机干预和教师心理学教学研究、培训交流等工作,着力实现咨询服务规范化和危机干预精细化。打造多维课堂教育平台,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丰富课程资源;开设《医学心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在校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护理心理伦理学》线上课程收录进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和学堂在线平台,扩展学生学习渠道。搭建心理咨询线上平台,购置心理软件系统,开展学生心理自评,提供心理咨询预约、心理活动招募、自我心理调适、发布心情状况等多项服务,以心理大数据助力学校心理工作迈入新时代。

三是优化“三支队伍”强结构。加强建设“心理咨询师、辅导员、思政理论教师”三支队伍,在岗专职心理咨询师均为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鼓励辅导员、思政理论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相关证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力,深入推进“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心理咨询师队伍提升计划,坚持集中培训与日常培训、“送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多次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支持学校心理咨询师积极参加社会服务,为区域群众心理健康提供支撑,凸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立足医专、辐射周边”服务功能。在重庆市第十一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比赛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2人获得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2020年,教师获得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颁发的志愿者证书及“临难不避、逆行而上、为爱发声、用心守护”荣誉奖杯。

四是创新“四种方式”强堡垒。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橱窗、展板等线上线下载体,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组织万州区高校“珍爱生命”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促进片区各高校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开展心理阳光工程,通过知名专家进校园、特色趣味项目、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疫情期间,为青年学生织密筑牢“心理防疫网”,加强疫情科普宣传,开展“聚力云上行,战疫有我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缓解学生内心恐慌,树立战疫必胜决心。深化产教融合,与医疗机构、心理咨询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医教协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针对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中心理异常学生,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做到及时援助、及时转诊和及时治疗。

打印复制链接
重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19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渝ICP备0600506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