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联播 > 正文
西南大学立足“三好”抓实评价改革落地
2021-07-17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对标对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按照学校“工作清单”,立足学生“学好”、教师“教好”、学校“管好”,坚持破立结合,不断健全评价体系,全力打好评价改革“最硬的一仗”。

第一,立足学生“学好”,突出立德树人成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第一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门“大国三农”“教育强国”“红岩精神”等特色课程。把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纳入测评范畴,全面掌握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第二课堂表现情况,实现德育评价的精准化和连贯性。二是严格智育考评。强化学业标准,优化学业评价,推进非标准答案考核改革,建立常态化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尾号抽检、中期检查和查重机制。强化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质量监管,建立学业预警及分流退出机制,全口径实施学位论文盲评。构建多元学位授予标准,不再将发表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唯一限制条件。三是健全体育美育劳育评价。分别将赋予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定的学分、学时,作为评奖评优和准予毕业的依据。完善体育课、课外锻炼、体质健康考核、专项技能测试和参加竞赛活动相结合的考查机制,保障每天课外锻炼1小时,探索面向研究生开设专项技能课和运动素质课,培育体育特长“一生一项”。加大艺术类课程供给,将艺术实践计入美育学时,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融合,发布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建立劳动清单,依托文明寝室创建、卫生责任区维护及“宿管员”“餐管员”等体验活动,强化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

第二,立足教师“教好”,突出教书育人成效。围绕引导教师做到“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着力构建多维分类的评价机制,推动教师研究真问题、成为“大先生”。一是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评价第一关,将师德表现作为职务晋升和岗位晋聘的首要条件,推行负面清单,在优秀教师评选、研究生导师遴选等工作中,做到“一票否决”。二是鼓励坚守教育教学一线制定教学业绩成果分类分级标准,将参与教研活动、出版高质量教材和指导实习实践、就业创业、社团活动等纳入教师考核和绩效奖励体系。把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作为职称评审的基本条件,明确晋升高级职称须有至少一年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强化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授课3个学分对应学时数的要求。三是突出科研成果质量贡献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建立项目、论文、获奖等不同类型转化认定成果体系。不以数量论英雄,重点关注成果的创新水平和贡献度,允许教师不受评审条件中的成果数和级别限制,凭标志性高水平成果申请正高职称。鼓励把科研的冷板凳坐热,实施任务年度考核和周期考核相结合,推动教师在相关领域解决重大问题、实现重大突破、作出重大贡献。

第三,立足学校“管好”,突出治理综合成效。围绕激发二级单位创造性,发挥考核、资源、平台功能,着力构建考核牵引评价、资源保障评价、平台支撑评价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推进党建事业深度融合制定《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考核实施办法》,将全校82个二级单位分为机关直属单位、教学科研单位和经济目标单位3类,设置90余个观测点和若干负面清单、加分项目,强化对教书育人、科研突破等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其中教书育人在基本任务考核中的权重为75%。二是突出资源投入绩效管理引入第三方,对学科建设的特色和成效进行评估,强化结果运用,把贡献度作为经费、项目等投入的依据。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优先落实对本科教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充分论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学生宿舍、智能教室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项目。三是优化平台支撑保障功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成绩管理、校园卡等系统,集成学生学习全程、校园生活全域的信息,为学生学习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建立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信息填报一站式平台,实现数据互联共享,增强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和单位学科评估、绩效分配等工作的可靠性和便利度。

打印复制链接
重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19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渝ICP备0600506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