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围绕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决策部署,从科技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文化传承、生态环保、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助力重庆主城都市区“五座城”建设。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学校提出“利用三峡库区资源、对接三峡应用需求、聚集全球优秀人才、取得世界水平成果”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建成国内外研究三峡、服务三峡的智库和桥头堡。先后与国务院三峡移民管理中心、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曙光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三峡库区地方政府等200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近5年,学校获授权专利近800件,国家“五个一工程”奖1项、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省部级奖24项,承担横向项目500余项,合同经费6000余万元,产生经济效益达150余亿元,为服务主城都市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学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深度对接重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学科及相关平台,与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歌生物化学有限公司、重庆市渝东水务有限公司、重庆南科环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多方优势资源,共建重庆三峡学院低碳技术与服务产业学院,力争将该院建设成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服务重庆市、国内行业科技创新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家级产业学院。
三是传承创新三峡文化。学校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重要使命,注重发挥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时代价值,积极开展三峡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和弘扬,提振文化自信“精气神”。近年来,学校与重庆市文化委、重庆市社科联、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联合共建三峡文化保护与弘扬协同创新中心,整合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建筑工程学等学科优势资源,开展三峡文化的科学性、系统性研究,形成历代名人文化、历史文献整理、盐文化、旅游文化等多个有鲜明特色的三峡文化研究领域,产出《夔州诗全集》《巫山诗文》《夔州府志》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校持续开展何其芳研究30余年,被海内外誉为“何其芳研究重镇”。
四是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同长安汽车、惠普、仁宝电脑、vivo、大陆集团等重点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学校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重庆市一流专业10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7个、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2个。同时,建有重庆绿色生态工程学院、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三峡大数据学院、低碳技术与服务产业学院4个市级新型二级学院。
五是力促毕业生留渝就业创业。学校坚持“立足三峡,服务重庆,面向全国”的定位,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通过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机制到位、政策宣讲到位、就业渠道到位、组织保障到位“五个到位”举措,大力引导毕业生在三峡库区、重庆主城都市区就业创业,为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学校毕业生留渝就业率均保持在60%以上。毕业生在渝创业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互联网优秀开发企业、重庆市优秀开发企业等荣誉,1名创业毕业生入选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