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地区各高校抓好贯彻落实。
文件指出,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共青团履行为党育人政治职责。要健全完善高校党建带团建具体机制,高校党委应当拿出极大精力抓共青团工作,将高校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格局,明确团组织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
建立学生党员在基层一线为党做青年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机制,有学生党员的学生团支部原则上由学生党员担任团支部书记。优化工作支持保障机制,高校应当单独设置校级团委,配齐配强团干部特别是团组织书记,在活动场所、设施设备、工作经费、工作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文件强调,要构建党委领导下团组织主导的高校团学组织体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压实校、院系团组织对学生会、学生社团指导管理的工作责任,从工作职能协同、组织体系设置、骨干力量配备等机制上强化团组织思想政治引领,指导学生会重点做好服务同学需求,促进学生社团更好培养同学兴趣特长,努力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高校团组织书记履职目标和评价办法,明确校、院系、班级团组织书记具体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工作内容和形式,抓实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在高校的落实。
文件要求,要推进团支部政治理论学习规范化,严格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基本制度,着力增强团支部政治教育功能,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开展经常性、有组织的社会实践,统筹校内校外共青团组织资源,以团支部为基本单位,有计划、大批量、小规模、经常性地组织青年学生开展社会观察和实践,培养家国情怀,增长社会化能力。持续提升共青团员的精神素养和斗争本领,引导团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在社会生活中彰显奋斗精神、体现团员先进性。加强团支部组织机制建设,牢固树立工作到支部、到团员的鲜明导向,强化团支部作为共青团工作基本单元的功能,做到团员主要的学习实践活动由支部组织、政治骨干由支部推荐、团内荣誉由支部评议、帮扶对象由支部推选。
文件强调,要加强团学骨干政治举荐和能力建设,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质量,突出政治标准和理想信念教育,突出实践特点和基层导向。提升高校团组织为党输送政治骨干的工作质量,落实“两个一般、两个主要”要求,把推优入党作为高校团组织履行政治功能的重要检验标准,作为团支部的基本政治职责,建立从高中到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接续培养机制,形成畅通有序、前后衔接的培养链条。分层分类开展团学骨干教育培训,每年对高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实现全覆盖。
文件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实现高校共青团全面融入“三全育人”格局和“大思政”体系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协同格局普遍形成,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化能力明显提升,高校团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明显提升,扎实形成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新格局、新机制、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