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探索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积极争当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表率,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全新的教学形态,是落实好实现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课、关键之课。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可以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强大价值引领力,有效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鼓励他们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紧迫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建设科技强国的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科技创新靠人才,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一批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我们当下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和迫切。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重要结合点,必须担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以科学家精神涵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科技的未来掌握在广大青年手里,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信仰力量和精神支撑,引导青年学习科学家们呕心沥血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感悟科学家们勇攀高峰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引领他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把“卡脖子”清单变成自主创新清单,更加昂扬自信地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大思政课”更加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混合,与科学家精神在内容上包容互济、方法上协同互通、功能上同向同行,是持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历史意蕴、理论意蕴和实践意蕴,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力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在实地研学中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对新时代科技事业历史性成就的认识,将科学家精神更好灌注到新时代青年身上,避免“硬融入”“表面化”“肤浅化”等问题。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协同建设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让科学家精神融入其中并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成为建设高水平思政课的战略支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