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政研究 > 正文
以精准思政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2025-03-24王 茜

大数据时代下,数字与高校思政教育、数字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盼,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将精准思维贯穿思政教育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实效,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水平和育人效能,是实现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现代化转型变革的明智之举和应有之义。

精准共治,数字治理

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实效的提升,需要加快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夯实数字教育根基。因此,依托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和高效协同的数字育人工作格局,才能真正推动思政教育转型变革工作扎实到位。

高效协同,密切配合。精准思政视阈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型变革,是要以融合创新的方式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与此同时更要注重防范算法风险以及潜在的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注意规避信息技术的赋能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思想引领受阻、主流价值共识难达成等风险。因此,加紧夯实数字教育基地和数字治理根基,发挥基层党建的创新引领作用,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的原则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变革高质量发展有其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应加快构建科学严明、规范严谨的多元共治模式和常态化、长效化的运行保障机制,推动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党政一体、全员配合、层层压实、上下贯通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积极响应、密切配合。同时,领导班子和工作小组要围绕精准思政视角下的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数据安全、舆情治理、科技伦理、智慧课堂、教育科研、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学生管理等相关问题,展开集中研讨、综合调研和分析研判,制定针对性的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政策体系、联络沟通机制和质量评估机制;将精准思政视角下的人才培养工作视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办好精准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变革工作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

精准定位,精准供给

精准思政理念引领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充分体现数字技术的“精准把脉”和“精准输送”能力。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构建精准内容生产和精准内容供给的良好运行机制。在精准分析与识别供给对象需求、期待、学情状况的基础上,保障内容供给的精准性,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精准分析和精准供给。依托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智能传感设备等,对学生在校期间的零散且动态的课堂表现数据、心理状态数据、行为实践数据、作业完成情况、学业数据、上网数据等进行动态收集和智能管理;依托云计算技术实现对学生数据的关联性、差异性、整体性分析,结合智能分析结果,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另外,结合大数据技术提供的学生学习数据和学情数据,构建清晰精准的“数字画像”,实现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思政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在线教育网站,搜集与学生学情状况相契合的理论文章、案例素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保障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利用在线教育网站和数字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理论内容和学习计划,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思政教师还可把握学生对网络热点话题和时事政治的关注契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回应学生的关注热点,提升学生思想获得感的同时,助力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不断提升。

精准施教,提升质效

精准思政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由“供给侧”改革转向“需求侧”改革已成大势所趋。从这个趋势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需求正在逐步由被动的接受者上升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因此,在改进教学手段中,持续提升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参与度与互动性,是真正践行精准思政育人理念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

路径革新,数字育人。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精准施教。积极开展在线教育,引入慕课、超星等新兴数字教学载体进行课程教学、趣味互动、多媒体教学,以现代化授课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提升思政在线课堂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运用数字教学平台将宏大的政治叙事与真切的情感体验、师生互动有效结合起来,可呈现出情理交融的育人效果。重视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优化学习体验。高校应把握数字技术的赋能契机,引入AR、VR、MR等技术,创设沉浸式、交互性、体验式的虚拟仿真教学情境。运用新兴数字技术对历史场景、社会情境、实践场景等的虚拟刻画,将传统的平面叙事转变为多维立体叙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触觉体验,以高度逼真的临场感和共情感让学生在沉浸式参与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思维共振。同时,思政教师还可运用文生视频模型、数字孪生技术等,实现将枯燥的理论叙说转化为可感、可触充满灵动感、体验感的互动性思政课堂。注重在第二空间中实施精准教学。加强数字校史馆、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图书阅览室、展览馆、志愿服务中心、党建活动室、多媒体数字展厅等的建设。充分应用数字技术、互动投影、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科技展馆、数字博物馆、德育文化墙、互动墙等,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提供新奇体验的同时还可彰显学校的文化育人特色。主动开设网络账号,用于分享、发布思政教育相关的视频、图文、话题、动画、音频资料等,不断扩大思政教育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同时,高校还可应用数字平台开设精品微课、思政专栏、专题直播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内容传播与推广。

精准评估,反馈优化

精准思政视阈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应注重“用活”数字技术,实现对思政教学成效的精准评价,从而畅通反馈通路,助力精准思政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推进。

精准评估,多元评价。发挥智能算法、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实现传统评价范式向数据驱动评价范式的转变,从而构建起“多元评估、智能反馈、动态优化”等为一体的评价运行机制。引入智慧教育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和智慧分析系统,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关数据进行动态收集和捕捉。例如,可根据智能监控设备、传感设备等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互动情况进行动态捕捉,同时又可依照线上学习系统的作业完成度、线上考试、学习时长等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动态收集。依照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实时反馈和动态评估,从而建构起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综合分析机制,从而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来源:新华日报

打印复制链接
重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19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渝ICP备0600506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