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的提出标志着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深刻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突出地位与重要作用。思政引领力正是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重要方式在教育领域的切实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应当从建成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六个力”的整体协同和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对思政引领力进行理解和把握。
一、在建成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中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领力
任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时代背景往往会给主体对于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带来明显的时代烙印。社会的发展、时代背景的转换不仅在认识论层面上对主体的认知范式产生影响,而且也从实践的层面深刻改变着主体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样态。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现实上看,思政引领力都以建成教育强国为时代背景。建成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不仅为思政引领力提供了出场语境,也为思政引领力提供了作用场域。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决定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性质,指引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方向,而且也凝结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质素。
1.思政引领力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属性
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的重大课题。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属性。
一是思政引领力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教育的政治属性体现在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体系等的差异之中。同理,教育强国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其本身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并且其政治属性的彰显由思政引领力提供内在支撑。习近平指出:“我们讲中国特色,既是独具特色的,又是独具优势的。”我们所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既是教育强国的特色之所显,亦是优势之所在,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属性。进言之,思政引领力贯穿教育强国建设全方位、全过程,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彰显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属性的重要力量。思政引领力是我国教育事业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显著特征和鲜明特质,对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思政引领力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育人属性。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教育是一种兼具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发展也以人的培养为基础。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之间形成了一种“制约—促进”的内在关系,即政治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教育的性质、制度、目标等进行规定,并通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方式和途径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思政引领力内蕴的育人属性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生动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教育实践中的时代呈现。思政引领力的提出彰显了我国教育在育人层面上的独特优势,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时代新人培育提供坚实支撑。
2.思政引领力指引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以思政引领力的形式指引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方向。思政引领力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属性的充分彰显以思政引领力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基本方向的指引为基础。思政引领力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基本方向的指引是一种内在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由思政引领力的功能内在决定,需要在把握思政引领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论述。
思政引领力是一个由“思政”“引领”和“力”构成的复合概念。思政引领力中的“思政”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具宏观性和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晚于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从“育人”的视角出发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思政引领力中的“引领”一词包含“引导”和“带领”两层含义,是“润物无声”的间接引导和“旗帜鲜明”的直接带领的内在统一。思政引领力中的“力”,当它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时,指的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时,指的是一种为他物而存在的东西。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力”都内在蕴含了一种相互作用关系。思政引领力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视角下通过相互作用关系的形成以发挥其引导和带领作用的高度概括。可以认为,思政引领力是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融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发挥其引导、带领功能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性表达。基于此,思政引领力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基本方向的指引主要有以下两个维度。
一是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为坚持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提供指引。思政引领力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为基本遵循,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回应着“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如何运用与提升思政引领力”等一系列问题,在教育强国建设等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区别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等的规律性认识,为教育强国建设基本方向的指引夯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认识。思政引领力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提升与强化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政治站位,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方向指引提供现实支撑。
二是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为坚持教育强国建设的现代化方向提供指引。习近平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全党全国全社会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教育现代化是坚持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应有之义。进言之,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应当也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坚持。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为坚持教育强国建设的现代化方向提供指引不仅体现为在坚持系统观念中与其他“五个力”即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协同作用,而且也体现为秉持现代思维对教育强国建设各环节、各要素的现代性审思。
3.思政引领力凝结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质素
由前述可知,思政引领力不是抽象的概念力,而是具象的现实力。思政引领力的功能建构与作用发挥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基本视域,以现实中各类资源的支持、配置为基础,以系统合力的形成为关键。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力量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种类型。教育强国的“强”不仅体现为科学完备的教育制度、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技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实体层面上的强大,而且也体现在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的价值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上的强大。思政引领力是具象的现实力,一方面,思政引领力的力量在现实中得以形成和发挥;另一方面,思政引领力的力量以其内蕴的现实的精神质素深刻影响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实际推进。
一是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以教育家精神为重要精神质素。习近平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基本内容高度概括、集中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中优秀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育人事迹和精神风貌,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作为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精神质素为广大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丰厚的精神涵育。二是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要精神质素。教育强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所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一个通过各民族齐心协力、凝心聚力解决地区之间教育资源不平衡,部分地区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等实际问题,共享教育强国建设成果的全域性的教育强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精神质素,从观念层面深刻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切实提升各族人民群众对教育强国建设的认同度、支持度和参与度。三是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以历史主动精神为重要精神质素。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品质,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作为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精神质素,为教育者能够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以坚定的历史自信锐意进取、不畏艰辛,以充分的历史清醒坚定信念、蓄力而发,提供内在支撑。此外,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也是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凝结的重要精神质素,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启发、鼓舞、凝聚、激发作用。质言之,思政引领力蕴含的教育家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主动精神等重要精神质素为教育强国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过程优化、内生动力激发起到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思政引领力在建成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三种作用,即彰显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属性,指引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方向以及凝结教育家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主动精神等重要精神质素。这三种作用相互关联,以整体的形式体现在思政引领力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性质保证、路径指引和精神支撑之中;这三种作用层次明晰,分别折射出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本遵循、主要进向和文化蕴含;这三种作用也互相影响,其各自作用的持续发挥以其他作用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彰显为重要依托。
二、在“六个力”的整体协同中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领力
习近平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在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六个力”的整体协同中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领力不仅是从结构层面对其进行学理阐释的进一步深化,而且也有助于把握“六个力”的相互关系,在整体上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1.思政引领力在协同配合中参与合力形成
从整体上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力量是一种由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有机构成的合力。从要素层面上看,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六个力”共同作为教育强国建设这一系统中的要素,在协同配合中生成相对稳定结构推动系统运行。思政引领力与其他“五个力”具有相同的作用机理,即都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发挥相应功能。这“六个力”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合力的形式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进言之,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结构中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并非仅由其功能所决定,也是受其内在作用机理的影响所导致的。
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属性,指引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方向,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带领作用,在教育强国建设合力的结构中具有重要位置。当思政引领力与其他“五个力”形成相互作用关系时,即思政引领力分别与其他“五个力”进行作用时,思政引领力处于这“六个力”所结成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而当其他“五个力”分别与思政引领力再次形成相互作用关系时,思政引领力已经内化为其中的一部分,即“机理式”地参与到其他“五个力”作用的发挥之中,融入其他“五个力”的结构之内。这种“机理式”的作用过程是思政引领力所独具的,能够从深层影响其他“五个力”的功能建构与作用发挥,从而彰显和指引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属性和基本方向。
此外,这种“机理式”的作用过程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领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的拓宽对于全面、深入认识思政引领力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功能建构和作用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言:“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抽象、孤立地理解思政引领力会导致研究范围的窄化,不仅会将思政引领力与其他“五个力”的相互作用关系视为“无”,而且也会不自觉地封闭思政引领力的其他认识维度。
2.思政引领力居于首要地位发挥导向作用
根据系统论,“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会形成一种系统,复杂的系统几乎无处不在。”循此,教育强国建设自然也是一个复杂系统,主要由“六大要素”即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构成。这“六大要素”既是对教育强国的应然状态的描述,即对“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深刻回应,同时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即对“如何建成教育强国”的科学回答。不同的力或要素在教育强国建设这一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
第一,就思政引领力来看,思政引领力在“六个力”或“六大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发挥导向作用。第二,就人才竞争力来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竞争以培养人才的竞争为根本,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内在要求。第三,就科技支撑力来看,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实际应用中虽然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科技伦理问题。第四,就民生保障力来看,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关键,以落实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为抓手,以“扶智”“治愚”为根本。第五,就社会协同力来看,一个国家教育水平是衡量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建成教育强国不单单是教育自身的事情,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广泛的社会支持,用社会的力量办好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第六,就国际影响力来看,教育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和促进各国人民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建成教育强国旨在通过教育让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质言之,思政引领力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其导向作用不仅体现在强调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关注科学技术运用的伦理问题之上,也内在作用于民生保障的原则确立、社会协同的资源配置、国际交流的价值预设等方面。
3.思政引领力基于内部要素进行功能建构
从系统论的角度上看,功能是一个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中的秩序和能力,系统内部的要素及其结构决定了该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功能建构包括功能的生成和功能的发挥两个部分,功能的生成主要关注系统内要素的完整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结构的科学性,功能的发挥主要关注各要素及其结构在实际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思政引领力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同时其自身也可以视为是教育强国建设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聚焦子系统内部,思政引领力主要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中介要素、内容要素等要素构成。第一,主体要素是建构思政引领力功能,发挥思政引领力作用的教育者,在思政引领力这一子系统中处于关键地位,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态度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政引领力作用发挥的实际成效。第二,客体要素是思政引领力作用的对象,从根本上说是教育对象,是思政引领力作用成效的重要表征。第三,中介要素包括思政引领力的作用载体、方式等,是承载内容,连接主体和客体的重要纽带。第四,内容要素是思政引领力这一子系统内部按照一定的价值预设和目标要求所选取的相关内容。此外,思政引领力的功能建构还与物质资源的科学选择和高效配置,精神力量的不断积蓄和持续激发以及教育强国建设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功能是分析的结果,作用的发挥以功能建构为基础。从社会和个人层面来看,思政引领力以教育强国建设为时代背景,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形成所谓的“双向依赖结构”,即思政引领力一方面依赖教育系统能够为其提供的各类资源,在获取充足资源后进行功能建构;另一方面依赖教育对象的认同与信任,才能通过积极、持续的作用发挥为功能建构进行正向反馈。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功能是事物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把握思政引领力的本质应当将视角落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则是一项以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人的需要的实现为目标的特殊实践活动。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以“现实的人”为核心范畴,在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就以教育对象发展为中心,以满足其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对思政引领力本质的把握也应当从“现实的人”出发,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引领力的功能建构。反言之,脱离“现实的人”对思政引领力的本质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引领力的功能建构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
三、在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领力
马克思认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思政引领力的作用对象从根本上说就是“现实的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中就是“时代新人”。进言之,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领力终究要从人出发并最终回到人本身,这并非是人本主义情愫的外露或人文关怀的显现,而是由实践所内在决定的。
1.以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审视为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当我们把自己关于思政引领力的理解置于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时,时代新人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及其与思政引领力的内在关系可能会逐渐显现出来。
对思政引领力的理解和把握以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审视为基础,首先需要思考时代新人“新”在何处这一重要问题。具体来看,时代新人的“新”包含着三重含义。首先是时空方位之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新时代构成理解时代新人内涵和时代新人培育的时空方位,其中的“新”是一个为了与以往历史阶段进行区分的时间概念。其次是培育思路之新。时代新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培育时代新人的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在培育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最终使整个培育过程在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最后是理论武装之新。时代新人的培育是进行时,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对思政引领力的理解和把握以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审视为基础,其次需要把握时代新人与思政引领力的内在关系。概言之,对二者内在关系的把握要极力避免陷入观念主义的窠臼之中,即从观念或文本出发来认识和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实践的维度进行把握。从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领力不但是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思政引领力认识的深化和具像化,而且也是以系统观念分析思政引领力功能建构与作用发挥的重要体现。培育时代新人需要思政引领力的“在场”,为明确培育价值、把握培育方向、指明培育进路提供内在支撑,思政引领力的功能建构和作用发挥则在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得到展开。
2.以教育对象的成长为重要旨归
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之所在,在新时代主要体现为培育时代新人。构成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思政引领力在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的功能建构与作用发挥均以教育对象的成长为重要旨归。教育对象的成长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之上,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上的提升,即通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之中,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以怎样的价值判断去思,以何种思想观念去谈,而这也正构成了思政引领力在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在认识论层面上的存在意义。
第一,思政引领力在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要求教育者“育人先育己”。习近平强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具体实践中,思政引领力在教育这一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价值彰显、功能建构与作用发挥的实际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所决定。这是因为,教育者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具体实践中存在身份上的二重性:一方面以教育者的身份推动思政引领力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则以教育对象的身份在推动思政引领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提升责任担当,进一步促进思政引领力的提升,实现正向循环。
第二,思政引领力在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要求思政课的提质增效。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是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思政引领力价值彰显、功能建构与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起到了连接思政引领力与时代新人培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体来看,思政引领力的内容要素与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时代新人培育的目标与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方向一致。可以说,思政课的提质增效是建成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强大思政引领力得以成型的重要抓手,为思政引领力在培育时代新人具体实践中提供内在支撑。
3.以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基本依托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的实践的对象化,具有规范和制约个体行为的作用。基于这一点,时代新人培育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通过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方式内在影响着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思政引领力是时代新人培育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觉的力量彰显,是精神文化的具体样态,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
思政引领力是文化自觉的力量彰显。之所以说思政引领力是文化自觉的力量彰显,一是因为思政引领力蕴含着对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念进行方向性规定的力量,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全面发展的进步力量,二是因为思政引领力对于社会文化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筛选和规范作用,促进社会文化精神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三是因为思政引领力的形成与发展以具有一定的自觉的价值观念的教育者为内在要求,教育者在受到文化精神的影响和制约的基础上参与思政引领力功能建构与作用发挥。
思政引领力是精神文化的具体样态。思政引领力的提出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教育强国应当“强在何处”,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变强”所形成的深刻思考与积极回应。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思政引领力能否融入社会文化之中,能否为社会文化所认同深刻影响着思政引领力的功能建构和作用发挥。进言之,思政引领力要避免出现内容和形式倒置的情况出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内在统一,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政引领力的内容与形式,提升时代新人培育的实际效果。
思政引领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文化现象是理解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前景与未来的切口和抓手。任何文化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虽能够获得广泛关注,不过其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推动文化现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政引领力的形成和发展所真正依靠的驱动力是内源性的,因此对思政引领力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不能停留在表面,既要对文化现象今后的可能存在的“冷”与“热”进行理性认识,也要发现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与内在逻辑,牢牢扭住“人的培养”这一基本点,关注思政引领力在功能建构和作用发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情况。
来源:思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