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滚滚长江和美丽南山见证了重庆工商大学的华丽升级。作为高水平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学校乘着新时代东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市教育大会的战略部署,汇聚“红岩思政”建设力量,进一步巩固学科优势,迭代升级办学治校目标体系、学科专业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成绩。
铸强“红岩思政”品牌,筑牢育人政治根基
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以“红岩思政”品牌建设强化政治引领,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体系。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打造了分层分类的理论育人课程体系。校长温涛教授领衔“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博士课程创新团队,各专业学院遴选优质师资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专题”“习近平法治思想”等本硕阶段课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教育的全覆盖。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为抓手,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本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改革,院长刘富胜教授牵头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重庆发展”研究团队,系统梳理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思政教育夯实理论支撑。

蒋庄德院士在校长温涛教授陪同下参观国合基地(学校新闻中心 供图)
在实践育人上,学校构建了“行走的思政课堂”。“十四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专项拨款组建考察团,足迹遍布习近平总书记在渝考察过的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两江新区果园港等点位,现场采访“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基层干部楷模马善祥等先进典型。团队运用现代口述史方法建立专题数据库,深挖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精神内涵,以实践案例滋养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富胜教授带队考察果园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图)
在特色融合上,学校实现了思政品牌与学科优势的深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迭代升级“家长学生两地书”系列育人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学理论,透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逻辑,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自身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理念。以此为基础,学院积极引导学生投身重庆超大城市治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马克思主义学院还高质量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并整合革命根据地经济史和大后方经济史研究力量,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创新实践”研究团队,打开并高质量书写重庆“红岩思政”教育品牌的经济篇章。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实现学科专业与育人质量跃升
遵循“红岩思政”的“忠党爱国、服务人民”核心理念,学校紧扣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强化育人核心,推动办学质量持续攀升。
在学科布局上,学校精准对接重大发展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聚焦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及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416”科技创新布局等区域需求,深化“经管一流、理工精品、文法艺特色”的学科群建设,构建商工融合、多科协同的学科生态。目前已形成2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4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人工智能+”学科群的优势格局,工程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数位列重庆市属高校第二。
在育人体系上,学校构建了思政与教学协同的坚实支撑。建立以《关于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意见》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研究、要素、资源、师资、评价五大维度形成深度协同机制;以市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为依托,集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等多平台资源,打造“商工融合”协同育人大平台;依托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思政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汇聚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物等名师团队,以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为载体发挥示范效应。

师生团队在下庄村访问“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图)
在质量成效上,学校实现了学科能级与培养质量双突破。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分列重庆第一、第二;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业建设成果丰硕,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9个市级“一流专业”及“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产教融合专业群,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载体。学生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立项数居重庆同类高校前列。
迭代发展战略,夯实未来高质量发展根基
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需求,学校以“红岩思政”引领长远发展,启动“1+2+2+4+N”战略,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为商工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注入持久动力。
在战略布局上,学校明确了分层推进的发展路径。以培养商工融合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聚焦“争创2个世界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建好2个基础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打造4个特色学科领域(统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推进N个学科专业群协同创新”的核心任务,对接大数据、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样板。
在协同推进上,学校建立了多维度实施机制。推进研究协同,通过校级课程思政项目立项鼓励跨学科教研,形成一批高质量论文与案例;推进要素协同,促进“思政+商、工、文”交叉融合,强化专业课育人功能;推进资源协同,构建覆盖全专业的数字思政资源供给体系;推进师资协同,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打破院系壁垒;推进评价协同,在课程与案例遴选中考量“价值引领”指标,以评价倒逼质量提升。
在保障支撑上,学校筑牢了全方位发展后盾。坚持党建引领,成立校领导牵头的课程思政领导小组,以完善制度确保协同育人落地;强化组织协同,推进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一流课程团队的协同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突出激励考核,将协同育人成效纳入院系与教师年度考核,激发育人内生动力。

学校教师团队在第二届“科德杯”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学校新闻中心 供图)
“十四五”期间,重庆工商大学以“红岩思政”为魂,以商工融合为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办学治校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彰显了高水平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的责任与担当。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校将继续传承红岩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迭代创新育人模式,以更坚实的学科基础、更优质的育人质量、更有力的服务能力,为国家战略实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