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联播 > 正文
重庆科技大学:“五个聚焦”推进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
2025-06-19

近年来,重庆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内容体系供给、强化教学改革创新、强化专业队伍锻造,夯实协同育人体系,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

聚焦铸魂领航,压实主体责任

学校党委始终将思政课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工程,系统推进“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着力打造新时代铸魂育人新高地。一是健全责任链条。坚持“一把手”主抓责任链条,建立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负责制,严格落实“三带头四亲自”工作机制(带头进课堂、带头推建设、带头联教师;重大事项亲自部署、关键问题亲自督办、重要环节亲自协调、核心工作亲自落实),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的“六位一体”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二是夯实发展基础。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优先战略,党委书记直接联系指导马院建设,协助解决学院发展难题。严格落实思政课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育、资源配置、平台建设、职称评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思政课教师按照1:350要求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办公环境得到有力保障。三是构建长效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四梁八柱”,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10多个文件,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整体统筹谋划推进思政课建设,切实绘好思政课建设的“施工图”。

聚焦质量提升,强化课程效能

学校党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守正创新,多措并举打好思政课质量提升的“组合拳”。一是深入实施思政课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常态化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和“1+1”帮扶机制,高质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通过道理+故事、互动+情景、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切实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持续深化思政课“双核驱动·六维协同”教育教学改革。以“机制聚力+数字赋能”双擎驱动,强化队伍、师生、课程、内容、方法、载体“六维协同”,打造“必修+选修+拓展”的进阶式课程群,形成以“新”为特性、以“红”为特色、以“铁”为特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以“新”为特性:结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要求,优化设置138个理论专题,形成600多个问题链;以“红”为特色,把红岩精神等红色文化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以“铁”为特质,打造深蕴行业精神、地域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行业专业教育“双向融通”,实现认知-认同-实践的深度转化。三是创新质量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四力三维”评价体系,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互评等渠道,动态监测思想引领力(抬头率)、理论说服力(点头率)、课堂感染力(互动率)、实践转化力(行动率),推动学生对思政课满意度从2018年的82.6%提高到2024年的96.7%。近年来,学院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重庆市思政课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等奖项共计30余项,3门课程获批重庆市本科一流课程,获批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重庆市精品课程1门,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聚焦学科驱动,支撑教学实践

学校坚持“学科筑基-科研强师-理论赋能”,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质量双提升。一是充分发挥重庆市中特研究中心学校分中心等学科平台作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不断提升思政课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近五年来,思政课教师共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11项,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11部,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5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厅局级以上党委采纳10篇,获省部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项,获中央部委采纳1项。二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阐释,教师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阐释文章20余篇,通过理论宣讲与阐释,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固本强师,建优师资队伍

学校认真落实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坚持引育并举,采取集中培训、轮训、结对帮扶等方式,探索形成了具有重科特色的“1134”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模式。一是突出“专博相济”主线,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较强的科研能力,又有广博的知识、熟悉专业行业常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二是落实“三提升、四走进”新路径(读经典学原著,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钻教法研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艺术;组团队进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走进专业、走进基层、走进企业、走进基地,深入基层、知行合一)。三是持续在教师中开展“读经典、研教材、提实效”系列活动,组织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开展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赓续红岩精神·再立时代新功”等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信仰坚定-本领过硬-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先锋队。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重庆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5名思政教师入选重庆市思政课优秀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个教学团队入选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0多人次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

聚焦合力育人,夯实协同体系

学校着力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课堂向全域生态的升级。一是优化“三环共铸”协同机制,“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基地导师”三师聚力,“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协同育人,促进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育人同心圆。二是建设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以“学工队伍+党政干部+先进模范+理论名家”为辅助的“一主四辅”师资共同体,实现育人队伍跨界融合。三是着力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把思政课上到寝室、上到操场。逐步形成了“国旗下的思政课”“红岩之上情景剧”“读懂中国”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大思政课品牌。

来源:重庆科技大学


打印复制链接
重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19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渝ICP备06005063号-11